[发明专利]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2065.5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7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芬;周悦;聂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69/54 | 分类号: | C07C69/54;C07C67/0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三醇三 丙烯酸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生物基物质1,2,3-丙三醇作为原料,克服该分子三个羟基的空间反应位阻,使三个碳原子上的羟基全部酯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上合成的多元醇丙烯酸酯系列产品,主要用浓硫酸为催化剂,由丙烯酸和多元醇经酯化反应制备得到,这种工艺得到的产品存在如下缺陷:1.产品质量差、色度、酸度及粘度较高,并易浑浊;2.反应后废水以及副产物处理繁琐,对环境影响严重;3.产品工艺复杂、设备腐蚀严重。
目前以生物基物质1,2,3-丙三醇为原料制备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未见报道。本发明制备的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是一种新型产品,是重要的丙烯酸三官能酯类单体,其分子量为254,外观为无色或浅黄色液体。该物质具有双键含量高、挥发性低、毒性小、交联密度高、固化速度快的特点,在光固化涂料、油墨及聚合物的改性和交联剂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以生物基物质1,2,3-丙三醇为原料,克服该分子三个羟基的空间反应位阻,使三个碳原子上的羟基全部酯化,本发明的工艺克服了现有合成方法中后处理操作繁琐,设备腐蚀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反应式如下:
制备方法为:
按摩尔比1,2,3-丙三醇∶丙烯酸=1∶3-4的比例将1,2,3-丙三醇与丙烯酸在催化剂、阻聚剂、带水剂的存在下,在95±5℃下,反应6-8小时,带水剂用量为1,2,3-丙三醇和丙烯酸的总质量的1-1.5倍,催化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2%-4%,阻聚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1%-2%,这里反应体系总质量是指1,2,3-丙三醇、丙烯酸和带水剂的总质量。反应液先经过碱中和再经过减压蒸馏后得到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
所述的催化剂为对甲基苯磺酸、硅钨酸或磷钨酸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阻聚剂为对苯二酚、对羟基苯甲醚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的带水剂可以是甲苯、苯、正己烷、环己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物质混合。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涉及的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制备方法,不添加浓硫酸,采用固体酸或杂多酸为催化剂,环保的烷烃为带水剂,操作安全简便,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及设备腐蚀,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实施例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合成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的方法,合成方法为:按摩尔比1,2,3-丙三醇∶丙烯酸=1∶3-4的比例将1,2,3-丙三醇与丙烯酸在催化剂、阻聚剂、带水剂的存在下,在95±5℃下,反应6-8小时,带水剂用量为1,2,3-丙三醇和丙烯酸的总质量的1-1.5倍,催化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2%-4%,阻聚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1%-2%,这里反应体系总质量是指1,2,3-丙三醇、丙烯酸和带水剂的总质量;所述的催化剂为对甲基苯磺酸、硅钨酸或磷钨酸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阻聚剂为对苯二酚、对羟基苯甲醚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的带水剂为甲苯、苯、正己烷、环己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物质混合。其中1,2,3-丙三醇∶丙烯酸的摩尔比可以是1∶3.2,1∶3.5或者1∶4等比例;反应温度可以是95℃,100℃或者105℃等,反应时间可以是6h,7h,8h等;催化剂用量可以是2%,2.5%,3%等;阻聚剂的用量可以是1%,1.2%,1.5%等。
实施例1
在装有回流冷凝器、分水器、温度计、搅拌器的三口瓶中加入1,2,3-丙三醇0.2mol(18.4g),丙烯酸0.7mol(50.4g),带水剂为甲苯80ml,催化剂为硅钨酸2.6g,阻聚剂为对苯二酚1g,搅拌均匀并加热至100℃,反应7小时,当带水剂无反应生成水带出时为反应的终点,反应液先经过碱中和再经过减压蒸馏后得到目标产物1,2,3-丙三醇三丙烯酸酯。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20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电能表自动封印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铸钢件用发热覆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