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区道路四维二维自由路有机网络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4104.5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章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锦松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2;E01C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3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区 道路 二维 自由 有机 网络 | ||
技术领域:陆上交通道路网络设计,铁路、高速公路、城区四维道路、城区二维道路、城区二维路、小区自由路、乡村村路的有机组合。
背景技术:目前的陆上交通道路网络极不规则,随着道路的不断增建,网络不断加密,使网络更加杂乱。没有规则的交通网络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现今的交通需求,更无法满足人类对交通安全、畅通、便捷、准点的追求。
发明的内容:在地理状态有可能的条件下,最简如平原地区,我们可以将陆上交通道路网络设计为四维网络、二维网络、自由网络相互关联的有机网络。四维网络中的道路有铁路、公路。二维网络中的道路有城区二维道路、城区二维路。自由网络中的道路有小区自由路、乡村村路。
在设计中,铁路设计、高速公路设计、城区四维道路设计取四维;城区二维道路、城区二维路设计取二维;小区自由路、乡村村路设计取自由。上述的设计在布局上和技术上采用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设计格局。在设计的同时,我们将铁路与铁路的交叉口,换向车流走平面路口设计,直通车流走直通立交设计;高速公路,城区四维道路的交叉口采用全立交设计;铁路和公路形成的交叉口采用全立交设计;城区二维道路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区四维道路形成的交叉口取立交设计;城区二维路、小区自由路、乡村村路取区内通达设计。这样一个长途、高速以铁路为主,短途高速以高速公路为主,城区内以四维为主,二维为辅,自由路通达的设计,可以使该区域内的交通有序化。有序化的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化解现今交通的压力,同时可以向安全、畅通、便捷、准点走近。
对有关词语的简单解释:
1、地理状态有可能:地貌条件相对于四维网络中的道路有可建性,地质条件可以挖掘地道和架设立交桥。
2、四维道路:四条道路两、两垂直,45°叠交,中心点重合,这样的四条道路称作四维道路。
3、四维网络:四维道路按一定的方式集合形成的网络,称作四维网络。
4、四维:四维道路或四维网络。
5、四维网络道路:铁路或高速公路或城区四维道路或三者的合指。
6、二维道路:城区内不构成四维道路的互相垂直的经向道路和纬向道路,称作二维道路。
7、二维网络:二维道路按一定的方式集合形成的网络,称作二维网络。
8、二维:二维道路或二维网络。
9、高速公路:地区内直通的公路。
10、城区四维道路:城区内直通的四维公路。
11、公路:高速公路或城区四维道路或两者的合称。
12、城区二维道路:城区内可通的二维道路。
13、城区二维路:城区内不通的二维路。
14、自由路:小区内的小路。
15、乡村村路:自然村的村路。
有关说明书附图:该设计共有附图5幅,每幅一页,共5页。
图1:说明书附图中的有关制图符号。
图2:地理状态有可能的条件下,四维铁路,四维高速公路网络。
图3:四维铁路路口直通车处理示意图。
图4:地理状态有可能的条件下,以四维铁路网络中两条铁路相交的路口为中心的中型城区的四维高速公路、城区四维道路、城区二维道路、城区二维路的有机网络。
图5:地理状态有可能的条件下,以四维铁路网络中四条铁路相交的路口为中心的大型城区的四维高速公路、城区四维道路、城区二维道路、城区二维路的有机网络。
对图1的说明:图1是说明书附图中的有关的13个制图符号。
1代表铁路路面上的一层次直通立交桥口
2代表铁路路面上的一层次直通立交桥
3代表铁路路面上的二层次直通立交桥口
4代表铁路路面上的二层次直通立交桥
5代表铁路路面下的一层次直通地道口
6代表铁路路面下的一层次直通地道
7代表铁路路面下的二层次直通地道口
8代表铁路路面下的二层次直通地道
9代表铁路
10代表高速公路
11代表城区四维道路
12代表城区二维道路
13代表城区二维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锦松,未经章锦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1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封闭式柴油机机体砂芯冷芯盒铸造模具及方法
- 下一篇:往复式移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