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农田水利自助循环排灌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4283.2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5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仲秋 |
主分类号: | A01G25/06 | 分类号: | A01G25/06;E02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田水利 自助 循环 排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水利排灌领域的一种自助循环排灌系统,尤其是在“多雨水涝和干旱缺水”地区提供在雨情时可自助雨水收虑、输排防涝、保土蓄水、截流减灾和在旱情时可自助保水保湿、节水节灌、输给防旱、节能减灾的地下排灌法、地面排灌法和交互排灌法为主的三种自助循环排灌制度和专用排灌设施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排灌农业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水利设施基础匮乏,农业排灌中普遍存在着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同时引起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农田灌溉。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造壁垒,使农田排灌中输配水系统效率低下,田间排灌技术落后,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防抗天灾风险脆弱,排涝致水土流失严重,灌溉致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全国平均农田排灌水利用率只有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排灌水利用率实现80%以上。因此,为克服农田排灌技术瓶颈和水利设施规划壁垒等方面问题,本发明农田水利自助循环排灌系统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一方面是改进农田排灌设施规建方法和利用效率的技术方案:是指将传统农田排灌工程通过自助循环排溉系统转化为自助排灌工程,通过产品工艺、规建方式、功能应用等技术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既能便于规建施工、降低维建成本、时应自然变化、增强防抗灾险能力,又能减少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水土流失现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排灌设施效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等目的;二方面是克服农田蓄涝雨水回收的技术方案:是指降雨在农田形成蓄涝流通过自助循环排溉系统进行收集并转化为农业生产用水,通过地下收排蓄法、地面收排蓄法、交互收排蓄法等技术来达到既能排涝减灾、保土蓄水,又能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能,为农业生产用水提供基本保障等目的;三方面是降低农田输灌成本的技术方案:是指将农田现有灌溉制度通过自助循环排溉系统转化为节水节灌节能,并通过地下输灌法、地面输灌法、交互输灌法等技术来达到既能提高灌溉质量、减少灌溉次数、降低输灌成本、避免输灌过程中七分流失、三分蒸发的现象,又能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节水节灌节能,为农业稳增高产提供保障等目的;最终使天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历史被改写。
发明内容
一、本发明农田水利自助循环排灌系统设,包括保水保湿器、收水过水器、分水导水器、蓄水备水器、进水出水器、排水给水器、采水控水器、输气输水器、采水灌水器的九个部分排灌设施系列所组成。
二、根据发明内容[一]所述的农田水利自助循环排灌系统的组成,其特征是,可根据不等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种植条件,将保水保湿器、收水过水器、分水导水器、蓄水备水器、进水出水器、排水给水器、采水控水器、输气输水器、采水灌水器的九个部分排灌设施系列通过配套组合、相互连接组成以下自助循环排灌法:
(一)地下自助循环排灌法
1、地下式自助循环排灌法:是在耕种土壤层20-80cm(厘米)以下,并按照行距或株距的间隔60-80/cm(厘米)埋设至少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箱槽式或沟槽式“保水保湿器”通过暗设的毛气管和毛水管连接组成若干“保水保湿器”串联体结构,再通过暗设的支气管和支水管并连后,连接到暗设的一组“分水器”组成“保水保湿器”分阵体结构;然后再通过暗设的分水管将“分水器”串连或并连若干分阵体的首端或尾端与地下埋设的一组“分水导水器”的分接口连接组成“保水保湿器”亩阵体结构;而一组“分水导水器”至少可连接8组以上的亩阵体组成“保水保湿器”顷阵体结构,然后再通过暗设的排蓄管和蓄给管与地下埋设的一组“蓄水备水器”连接组成集蓄体结构,再通过暗设的支气管和支水管与地面埋设的一组“收水过水器”连接组成终端收集结构;而“蓄水备水器”通过暗设的输渠管与地面埋设的一组渠闸式“排水给水器”连接组成区外排给结构;所组合成一组地下式自助循环排灌法的整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仲秋,未经郭仲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2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