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望远镜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4667.4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3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梁士通;杨建峰;薛彬;阮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7/58 | 分类号: | G02B27/58;G02B17/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徐平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望远镜 光学 合成 孔径 成像 系统 及其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望远镜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此方法设计成型的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物理光学理论,在系统工作波长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必须增大系统的通光口径。在实际应用中,大型或超大型的光学系统口径的增大受到材料、工艺水平、装配、有效载荷舱体积和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并且对于空间光学系统,口径的增大势必带来发射的困难,复杂的空间环境也可能导致大口径光学镜面的变形而不能达到正常的工作性能,最终导致系统可能无法达到正常的工作性能。为了突破系统口径的限制,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降低系统的重量,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理论得以提出。
为了解决传统单个大口径光学系统所带来的种种技术难题,欧美科学家较早的提出了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是以组合孔径法为基本原理的成像系统。它是把多个小口径的光学元件或光学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在空间上进行排列,通过各子孔径的光束经过位相补偿和调整后相干叠加到共同的焦平面上,使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成像质量等效为一个更大口径的光学成像系统。各子孔径所产生的像场必需是同位相叠加,这样它们之间才能在艾里斑的中心相互增强并使艾里斑变窄,从而达到提高分辨率的作用。小孔径系统的使用,降低了系统加工和制造难度,整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也大大降低。多个结构相同的小孔径系统还可实现模块化生产和检测,大幅降低研制成本。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有共用次镜型和多望远镜型两种理论结构型式。共用次镜结构,又名拼接主镜技术,是将单大口径系统的主镜分为多个小块,每个小块的面型与主镜相同,是主镜的一部分,将各部件按其在大口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排布,次镜将来自各小块的光线汇聚至像面成像。共用次镜结构可以认为是多个带有不同离轴量的光学系统的组合,现在单大口径系统的设计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
共用次镜结构的设计可以在传统单口径系统的主镜上加入不同的孔径光阑实现,其设计方法与传统单孔径系统的设计方法相同。
多望远镜结构主要考虑由多个结构相同的无焦系统、光束合成镜和光学延迟线三部分组合实现的,多个无焦子望远镜收集来自物面的入射光束,光束合成镜作为第二级光学系统收集来自各无焦子望远镜的光束,并将其成像于像面上,光学延迟线则作为无焦子望远镜和光束合成镜的连接部,将无焦子望远镜的出射光束送入光束合成镜进行光束合成。该结构中无焦子望远镜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光束合成镜口径较小,在设计和加工等方面难度不大;无焦子望远镜和光束合成镜间的光学延迟线可用于调整各子镜间的相位差,给装调带来方便。
多望远镜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与传统单孔径光学成像技术的差异导致其在设计方法上和性能评价上的差异。
在性能评价方面,调制传递函数(MTF)和斯特列尔值(Strehl Ratio,SR)是评价合成孔径成像系统成像性能和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根据瑞利判据,良好的设计结果其MTF应接近衍射极限,SR高于0.8。
目前,还没有出现规范的设计方法作为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建立满足系统指标的合成孔径成像系统。某些简单的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实践,仍然难以达到期望的系统指标。
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设计是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先决条件,是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望远镜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以解决传统单个大口径光学系统加工和制造难度大以及某些简单的合成孔径成像系统实践难以达到期望的系统指标的问题。
该多望远镜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要求的系统指标为工作波段λ1~λ2,系统口径D,系统焦距f,系统全视场角2ω;该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要求的系统指标确定无焦子望远镜和光束合成镜各自的性能指标,其中,无焦子望远镜全视场角即系统全视场角2ω;
(1.1)根据系统指标选择合适的孔径排布、填充因子F和无焦子望远镜数N;
(1.2)根据填充因子F和无焦子望远镜数N确定无焦子望远镜口径d,
(1.3)根据系统口径D和系统焦距f选择无焦子望远镜放大率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