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5394.5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3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桂林春;张明敏;邵永军;王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8 | 分类号: | H01L21/8238;H01L21/265;H01L21/027;H01L2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准 掺杂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MOS源漏区形成工艺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固态源掺杂方法形成CMOS源漏区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结深要求越来越浅,即要求浅结甚至超浅结。浅结是在衬底内形成浅深度,具有高浓度和高活化率掺杂剂,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突变结断面的结。
浅结通常由离子注入法或固相扩散法形成。在离子注入法中,离子注入机用高的加速电压加速杂质离子,然后将杂质离子注入到衬底内,形成浅结。在固相扩散法中,在衬底上形成固相扩散源,然后固相扩散源内的掺杂剂扩散并掺到衬底内,形成浅结。
请参阅图1至图3,传统的深亚微米CMPS工艺在源漏区形成的过程中都是采用N+光刻/注入->P+光刻/注入->源漏区退火的方式来实现MOS管的源漏区。但是这种方式形成的P+源漏区的硼在后续的源漏退火热过程中由于其扩散速率远大于砷,因此CMOS工艺中的P+结深总是大于N+结深,同时由于扩散速率加快导致的横向扩散严重,因此PMOS的沟道长度总是略大于NMOS沟道长度来防止沟道穿通。此外,P+源漏区横向扩散严重也会使得源漏区与栅极的交叠尺寸增加,导致源漏区与栅极的交叠电容增加以及结电容的增加,从而降低逻辑电路的开关速度和RF电路的瞬态特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形成浅结源漏区CMPS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其实现了P+源漏区浅结,降低结电容和交叠电容,提高了器件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其包括步骤:
1)N+光刻/N+注入:在形成有P型阱PW及N型阱NW、光刻胶PR及场氧化层FOX的P型硅衬底P-SUB上进行N型杂质源极光刻并注入,形成P型阱的N+源极及N+漏极;
2)低压淀积氧化硅(LPTEOS)沉积:在硅片表面沉积一层LPTEOS;
3)P+S/D光刻/腐蚀:请参阅图6,P型杂质漏极光刻及腐蚀,将上述P+区域的LPTEOS刻蚀掉;
4)N+S/D退火(P+S/D掺杂):在BH3气氛下进行炉管退火,从而达到P+区域掺杂以及N+掺杂激活;
5)形成有N型阱的P+源极及P+漏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退火步骤中,主要热过程用于硼从BH3气氛中到硅片表面扩散,且高温扩散掺杂的原子被激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实现了P+源漏区浅结,降低结电容和交叠电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CMOS工艺流程中N+光刻/注入的工艺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CMOS工艺流程中P+光刻/注入的工艺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CMOS工艺流程中S/D退火并形成最终器件CMOS的工艺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中N+光刻/N+注入工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中LPTEOS沉积工艺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中P+S/D光刻/腐蚀工艺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中N+S/D退火(P+S/D掺杂)工艺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最终形成的器件CMOS的形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光刻/N+注入:请参阅图4,在形成有P型阱PW及N型阱NW、光刻胶PR及场氧化层FOX的P型硅衬底P-SUB上进行N型杂质源极光刻并注入,形成P型阱的N+源极及N+漏极;
低压淀积氧化硅(LPTEOS)沉积:请参阅图5,在硅片表面沉积一层LPTEOS;
P+S/D光刻/腐蚀:请参阅图6,P型杂质漏极光刻及腐蚀,将上述P+区域的LPTEOS刻蚀掉;
N+S/D退火(P+S/D掺杂):请参阅图7,在BH3气氛下进行炉管退火,从而达到P+区域掺杂以及N+掺杂激活。退火过程中,主要热过程用于硼从BH3气氛中到硅片表面扩散,且高温扩散掺杂的原子已经被激活,无需后续热过程来激活,因此实现了P+浅结目的。同时N+区域的As因为有LPTEOS保护,所以不会受硼元素干扰,也不会有掺杂元素外扩散的风险。
最终器件形貌图如图8所示,因此形成有N型阱的P+源极及P+漏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仅以该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作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任何类型的自对准P+浅结掺杂工艺方法均适用本发明揭示的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发明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53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