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5865.2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宋国良;孙运凯;高鸣;王东宇;吕清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C10/20 | 分类号: | F23C10/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19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流式内嵌柱形 风帽 | ||
1.一种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内嵌管(1)与一外套管(3),内嵌管(1)同轴的嵌套于外套管(3)内,二管之间限定一环缝(13);内嵌管(1)穿过并固定于布风板中;内嵌管(1)为二端开口的直管段,其侧壁上部设有至少一层沿周向均布的多个通孔(11、12),侧壁中部外侧设有一同轴的限位环(10);外套管(3)为下端开口、上端封闭的盲管,其侧壁下部设有沿周向均布的多个通孔(31);内嵌管(1)外径与外套管(3)下端开口的内径相适配,外套管(3)下端与限位环(10)固接;其特征在于,
内嵌管(1)上的通孔(11、12)的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内嵌管(1)侧壁径向成一水平偏转角(α),所述外套管(3)上的通孔(31)的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外套管(3)侧壁径向成水平偏转角(γ),水平偏转角(α)与水平偏转角(γ)角度相同,且内嵌管(1)通孔(11、12)的水平偏转方向与外套管(3)通孔(31)的水平偏转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通孔(31)上缘与内嵌管(1)最下层通孔(12)下缘之间的距离为0.5d~5d,其中d为内嵌管(1)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与2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偏转角度(α)和水平偏转角(γ)的范围为15°~60°。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通孔(31)和内嵌管(1)通孔(11、12)为水平孔。
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通孔(31)由内向外下倾,下倾角度β范围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管(1)通孔(11、12)由内向外下斜,下倾斜角度δ与外套管(3)通孔(31)下倾角度β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管(1)上端设有一封闭盲板(2′),封闭盲板(2′)覆盖并固定于内嵌管(1)上端开口处,封闭盲板(2′)上表面与外套管(3)上端内壁之间有一缝隙,为折流区(23),折流区(23)与环缝(13)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管(1)上端设有一节流块(2),节流块(2)覆盖并固定于内嵌管(1)上端开口处,节流块(2)上表面与外套管(3)上端内壁之间有一缝隙,为折流区(23),折流区(23)与环缝(13)相通;节流块(2)上设有至少一个上下贯通的通孔(21),通孔(21)使折流区(23)与内嵌管(1)内腔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旋流式内嵌柱形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的多个通孔(31)通流面积之和、折流区(23)通流面积、内嵌管(1)内腔通流面积、内嵌管(1)多个通孔(11、12)通流面积之和、或内嵌管(1)多个通孔(11、12)及节流孔(21)通流面积之和均大于外套管(3)与内嵌管(1)之间的环缝(13)通流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586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粉火焰预热燃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冻土区油气管道竖向位移自动监测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