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606686.0 申请日: 2010-12-27
公开(公告)号: CN102058758A 公开(公告)日: 2011-05-18
发明(设计)人: 沈德铭;沈沪生 申请(专利权)人: 沈德铭;沈沪生
主分类号: A61K36/8962 分类号: A61K36/8962;A61K9/127;A61P37/02;A61K31/105;A61K31/255
代理公司: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代理人: 张恒康
地址: 200231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大蒜 制备 调节 人体 免疫力 药物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大蒜烯醚,尤其涉及大蒜烯醚在制备药物中的一种应用。

背景技术

在1940年青毒素用开之前,人类全靠自己的天然免疫作用来保护自己的健康,现在和将来依然主要靠人类自己的免疫系统来保护自己,所以维护好人类天然免疫功能比寻找新的抗生素更迫切更重要!也更有可能。

抗体(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受体(BCR)的一种分泌形式,通称免疫球蛋白,每个IgG分子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通过二硫键彼此相连。轻链和重链的保守区分别用CH和CL表示,而可变区用VH和VL表示。VH和VL的高变区参与与抗原的结合和选择。重链的γ、μ、α、δ、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是不同种类抗体的区别所在。所有抗体的轻链均来源于κ或λ。可见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通过16个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四聚体,形如“Y”。Y形的两臂上部为可选择的和捕捉特异性抗原的可变区(V区),Y形的干部则为加工处理特异抗原决定抗体类别的特定区,可以产生IgM、IgG、IgA、IgD和IgE。不难看出“二硫键”是抗体的骨骼、桥梁(信号通道),具有支撑作用,极可能在天然免疫上发挥核心作用。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号称能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往往都价格不菲,而且市场混乱。各类膏方近年来也深受欢迎,但是同样价高,而且必须经过医师诊断才能对症下药,食用时机还有季节性。

有分析指出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代表的有益菌群具有广谱的免疫原性,能刺激负责人体免疫的淋巴细胞分裂繁殖,同时还能调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但是这类细菌对生存条件要很严格,保存很困难,导致价格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脂质体价格低廉,存储食用都很方便。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大蒜烯醚制备是取10体积份的大豆磷脂或TEW-80、慢慢倒入1体积份的大蒜烯醚中,搅拌均匀;加蒸馏水至100体积份;分装于10ml曲颈玻璃安瓿中、熔封、煮沸30ˊ消毒,并在20℃以下储藏、运输。

本发明的组合物种有效成份取自大蒜提取物,利用助溶剂和大蒜素混溶,形成具有既溶于油又溶于水的双亲性脂质体,与人体细胞膜具有亲和性,降低对人体细胞的毒性,避免人体免疫系统的误杀。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时,首先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地吞噬入侵者,最早作出反应的是巨噬细胞,而投入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它们吞噬病原微生物,受其刺激后释放趋化因子、白介素和干扰素,以杀灭入侵微生物(直接的或间接的)。

大蒜烯醚的刺激性而成为抗原、一进入体内,淋巴细胞便盯住它,但因其有亲和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淋巴细胞成为带有大蒜烯醚的生物导弹。所以大蒜烯醚进入机体后总是与淋巴细胞一起进入炎症部或患部,当然包括突变体,肿瘤等,因此用大蒜烯醚治病无需刻意寻找靶细胞。炎症部位、突变体、肿瘤等是淋巴细胞始终不变的追逐目标,这是大蒜烯醚药理广泛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机制,可成为人类调节免疫功能的杠杆。

大蒜烯醚-淋巴细胞生物导弹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以HIV-1入侵人体为例,初期大蒜烯醚结合在细胞膜上,当病毒还有一些胞内寄生菌、原虫还在细胞膜上时,便在细胞膜上打遭遇战。以HIV-1为例,gp120、gp41进入细胞膜时,大蒜烯醚的脂溶性能溶解gp120、gp41蛋白而遭到触杀。大蒜烯醚吸附于细胞膜表面具有普遍意义,阻断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内。而后大蒜烯醚的脂溶性而能进入细胞内,可与进入胞内的HIV-1争夺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阻断了HIV-1与CCR5、CXCR4的结合,导致HIV-1不能与CD4+T细胞膜融合。再后,大蒜烯醚进入胞质内,与HIV-1NCp7衣壳蛋白的锌指结构结合,导致HIV-1无法复制。根据大蒜烯醚的分子结构大蒜醚能进入染色体,由基因编码参与免疫球蛋白形成(组成性)。

大蒜烯醚还能组成性地参与免疫球蛋白形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德铭;沈沪生,未经沈德铭;沈沪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6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