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6737.X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4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江;陆云春;赵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17;H01B7/282;H01B1/02;H01B3/28;H01B5/08;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2512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舰船 水下 声纳 换能器 电缆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缆芯由两根屏蔽绝缘线芯相互绞合而成,绞合节径比为10~12;所述屏蔽绝缘线芯包括位于中心的芯线导体,所述芯线导体由多根直径为0.3mm~0.35mm且单丝断裂伸长率为15%~20%的镀锡铜丝束绞合而成,绞合节径比为8~11;所述芯线导体的外周挤包有乙丙橡胶绝缘层,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厚度为0.8~0.9mm,且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厚度不大于最小厚度的1.25倍;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外周包覆有屏蔽层;所述缆芯外周挤包有乙丙橡胶内护套及氯磺化聚乙烯外护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原料组分及重量含量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所述 橡胶绝缘层的原料组分及重量含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原料组分及重量含量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原料组分及重量含量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护套及外护套为双层粘合结构,所述内护套的厚度为1.0~1.1mm,所述外护套的厚度为1.2~1.4mm,所述内护套及外护套在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厚度不大于最小厚度的1.66倍,且成缆后的最小外径不小于最大外 径的92.5%;所述内护套的原料组分及重量含量与所述橡胶绝缘层相同。
7.一种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多根直径为0.3mm~0.35mm且单丝断裂伸长率为15%~20%的镀锡铜丝束绞合成为芯线导体,绞合节径比为8~11;
(2)在所述芯线导体的外周挤包绝缘橡胶构成橡胶绝缘层,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厚度为0.8~0.9mm,且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厚度不大于最小厚度的1.25倍;
(3)在所述橡胶绝缘层的外周采用直径为0.15mm的镀锡铜丝编织屏蔽层,采用二上二下方式编织,编织密度为90%~95%,编织后构成屏蔽绝缘线芯;
(4)将两根所述屏蔽绝缘线芯绞合成为缆芯,绞合节径比为10~12;
(5)在所述缆芯的外周挤包内护套及外护套,所述内护套及外护套为双层粘合结构,所述内护套的材料采用步骤(2)所述的绝缘橡胶,所述外护套采用氯磺化聚乙烯材料;所述内护套的挤包厚度为1.0~1.1mm,所述外护套的挤包厚度为1.2~1.4mm,所述内护套及外护套在同一截面上的最大厚度不大于最小厚度的1.66倍,且成缆后的最小外径不小于最大外径的92.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绝缘橡胶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以下组分及重量含量准备原料:
(2)先将乙丙橡胶2470与乙丙橡胶578K混炼均匀,然后加入氧化锌、2-硫醇基苯并咪唑、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聚合体、钛白粉、微晶石蜡、硬脂酸、白炭黑、超细滑石粉,进行混炼9~11分钟;接着采用20目+40目+56目三层滤网进行滤橡;滤橡后经三辊辗页机辗页,辗页后充分冷却停放;冷却完成后在密炼机上加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并进行充分混炼,在混炼的最后60~90秒时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和对醌二肟;下料后在开炼机上打6个三角包及拉细薄后经三辊辗页机出片备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绝缘橡胶挤出时挤橡机的机身温度1区为70℃,2区为75℃,机头为85℃,各区温度允许偏差±5℃,挤出时的线速度为8~12m/min。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舰船水下声纳换能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氯磺化聚乙烯挤出时挤橡机的机身温度1区为60℃,2区为55℃,机头为80℃,各区温度允许偏差±5℃,挤出时的线速度为8~12m/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673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