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7254.1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0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黄洪;赵天任;何庆文;张海兵;魏强华;许文荣;魏会文;胡振;王如彪;杜达华;李悦;惠强;曹轩;朱剑波;罗寅;肖金云;黄肖霞;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高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9/00 | 分类号: | H01B19/00;H01B17/14;H01B17/3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梁永宏 |
地址: | 523012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柱 复合 绝缘子 内伞裙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柱复合绝缘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气设备中,常使用到绝缘子。目前,国内特高压工程大量使用的支柱绝缘子有瓷支柱绝缘子、瓷芯支柱复合绝缘子以及支柱复合绝缘子三种。现有的支柱复合绝缘子基本是实芯结构,极少是空芯结构。空芯结构的内部填充SF6、 N2或其它绝缘气体。以环氧玻璃纤维缠绕筒为基材而制成的空芯复合绝缘子具有防爆性和抗破坏性强、抗震性好、体积小、重量轻、抗老化性良好、无须清扫、不用维护等特点。现有技术中的空芯复合绝缘子虽然具有上述优良的性能,但存在抗弯强度差、产品内绝缘泄露距离短的缺陷。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的制备工艺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 原料准备,具体包括:
A-1 制作壁厚10mm、直径149mm、长度3400mm的钢芯,所述钢芯的两端各设置直径22mm的通孔一个,再将所述钢芯的两端焊接直径149mm、厚度5mm的圆形钢板;
A-2 制作厚度4mm、外径331mm、内径149mm的环氧树脂圆板,在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外壁面加工深度1mm,宽5mm的装配槽,然后在真空环境下将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在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中浸泡一小时或者一小时以上,再取出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在135摄氏温度下烘干,制成以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完全包覆的环氧树脂圆板;
A-3制作厚度5mm、外径335mm、长度118mm的环氧树脂圆管,在真空环境下将所述环氧树脂圆管在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中浸泡一小时或者一小时以上,再取出所述环氧树脂圆管在135摄氏温度下烘干,制成以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完全包覆的环氧树脂圆管;
B 组装,具体是:
在所述钢芯一端安装端部固定装置,将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套于所述钢芯外表面,然后将所述环氧树脂圆管嵌入所述环氧树脂圆板的装配槽,使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和所述环氧树脂圆管依次镶嵌套装于所述钢芯,完成套装后压紧,在所述钢芯另一端安装端部固定装置,完成内伞裙的组装;
C补涂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具体是:对组装完成后的环氧树脂圆板和环氧树脂圆管表面的接缝处补涂纳米级加强型氟硅橡胶涂料;
D 表面均匀喷涂偶联剂,具体是:对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和所述环氧树脂圆管表面均匀喷涂偶联剂,形成骨架;
E 缠绕玻璃纤维定型,具体是:用浸渍环氧树脂的玻璃纤维缠绕在所述骨架表面形成玻璃纤维缠绕筒;
F 去除辅助装置,完成内伞裙的制作,具体是:停放等待玻璃纤维缠绕筒完全固化定型后,去除所述钢芯两端的端部固定装置,并抽走钢芯,制成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
所述步骤D 表面均匀喷涂偶联剂,具体是:对所述环氧树脂圆板和所述环氧树脂圆管表面均匀喷涂硅烷偶联剂,形成骨架。
所述步骤F 去除辅助装置,完成内伞裙的制作,具体是:停放等待玻璃纤维缠绕筒完全固化定型后,在所述钢芯任意一个通孔中插入圆柱销子并与卷扬机可靠连接,去除钢芯两端的端部固定装置,然后用环氧玻璃纤维缠绕筒定位,使用卷扬机把钢芯抽出,则制成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
所述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为等伞排列、伞间距120mm、伞伸出88mm、每米单位内绝缘泄漏距离为2500mm的空芯支柱复合绝缘子内伞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高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高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2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