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力自控载人升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7383.0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6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正邦知识产权企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42 | 分类号: | B66D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淄博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力 自控 载人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升降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载人的能使人员竖直运动到他们所需要的位置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领域都需要载人升降装置。在这些装置中不需额外的动力源,并且要求人员能够自行控制下落速度。例如从住宅、写字楼等高层建筑中逃生时。高楼大厦中发生火灾时,人们一般选择从楼道内逃出或做电梯外逃。当大厦内人员较多时,在楼道口极易造成拥挤,引发恶性事故的发生。由于大厦内人流不畅通而导致的火灾惨剧屡屡发生。有些高楼内配置逃生电梯,这些采用备用电源启动,当大厦内正常的供电系统遭到破坏时,逃生电梯仍可使用。然而当发生火灾或其它危难情况时,由于烟雾的存在或者是神智不清,人们往往找不到电梯。并且受电梯空间的限制,一旦发生危难时,电梯也不能将整座楼内的所有人员及时抢救出来,因而电梯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在高楼内备置逃生装置。当危难来临时,人们可以通过逃生装置降落到地面上的安全区域。目前,现有技术公开的逃生装置中,普遍采用了绳拉装置。逃生人员靠束带绑在一个壳体上,壳体的上部固定挂钩,壳体上设置一个辊筒,辊筒上缠绕钢丝绳,钢丝绳的端部联接与挂钩相联接。逃生时,将挂钩固定在建筑物的任一位置处。逃生人员绑在壳体上,当人下落时,人体重力拉动辊筒旋转,既而辊筒上的钢丝绳不断松动,人体不断下落。若控制人体下落的速度,就需要控制辊筒的转速,以实现逃生人员的缓慢下降。现有技术中,控制辊筒转速的结构有很多,有采用数组刹车块的刹车组件。也有的采用蜗轮蜗杆机构,当蜗轮旋转时,人体下落;当蜗轮不旋转时,利用蜗轮蜗杆的自锁性,人体就停留在半空中。人体下落的速度取决于逃生人员操纵蜗杆的速度。尽管上述情况都能满足逃生需要,但结构依然复杂,制造成本高。实践证明,当从高楼内下落逃生时,逃生人员往往比较凹紧张,有时会出现神智不清的情况,因而在设计救生装置时,应该便于操作。并且为普及使用,制造成本应该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力自控载人升降装置,该装置能实现载人自控,便于控制下落速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人力自控载人升降装置,包括壳体及辊筒,壳体的上部固定挂钩,辊筒上缠绕拉绳,其特征在于辊筒上还缠绕刹车带,刹车带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另一端联接刹车杆,刹车杆上套装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刹车杆相固联、另一端固定在壳体上。
本发明在刹车杆的下方设置摆杆,摆杆通过铰链与刹车柄相联接。
本发明在壳体上设置一根转轴,转轴的一端安装小齿轮,辊筒轴上套装与小齿轮相啮合的大齿轮;大齿轮和辊筒轴之间设置单向离合机构;转轴可设置在辊筒的下方;转轴的一端联接转柄。
本发明在位于转动轮上方的壳体上固定一根绳辊,拉绳绕经绳辊后与挂钩相联;壳体的下部固定束带。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正常情况下,刹车带受弹簧的拉力而拉紧,辊筒受刹车带的摩擦力作用不能转动,该装置就处于静止情况;当需要下落时,操纵摆杆即可推动刹车杆上移,刹车带失去拉力而松动,在人体重力的拉动下,辊筒转动,拉绳松开,该装置就可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只需要控制刹车杆的刹车距离就可控制下落速度;当需要上升时,转动转柄即可带动辊筒反向转动,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上升或下降。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广泛应用在住宅、酒店、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场所作救生之用,也可用于矿井开采、攀岩等作升降器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刹车带松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钩,2.拉绳,3.辊筒,4.壳体,5.转柄,6.束带,7.定位套,8.固定环,9.转轴,10.刹车杆,11.弹簧,12.刹车柄,13.小齿轮,14.刹车带,15.大齿轮,16.铰链,17.绳辊,18.摆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正邦知识产权企划有限公司,未经淄博正邦知识产权企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