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8169.7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范;李伟;杨霄峰;张浔;蒋继文;孙清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国范;李伟;杨霄峰;张浔;蒋继文;孙清源 |
主分类号: | F16L55/10 | 分类号: | F16L5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输油管道 快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海底管道如果发生泄漏,如果不能及时止漏,因油料大量泄漏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止漏方案,能在水下管道在发生泄漏时实现快速止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设有输油泵,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并联有第一短节,所述第一短节内设有信标,所述第一短节的外端设有封头,所述第一短节的内端和所述输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有阀门;
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出油端依次串联有第二短节和吸油泵。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由于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并联有第一短节,第一短节内设有信标,第一短节的外端设有封头,第一短节的内端和输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有阀门,水下输油管道的出油端依次串联有第二短节和吸油泵。在正常输油过程中,发现水下输油管道因突发破裂并向外泄漏油料事故时,可以停止输油泵工作,通过吸油泵不停地抽油,管道内压力不断降低,当管内压力为负值时,由于信标前后两端的压差作用,信标会随着油料向前移动,同时,水下管道破裂处的油料往外泄漏也随着管道内外压差的作用而止住,并不断有水通过破口向管内注入。可以实现海底管道快速止漏效果,避免因油料大量泄漏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中:1、输油泵,2、第一电动阀,3、封头,4、第一短节,5、信标,6、第二电动阀,7、输水泵,8、第一阀,9、第一压力传感器,10、水下输油管道,11、第二阀,12、第二短节,13、第三阀,14、第二压力传感器,15、吸油泵,16、调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水下输油管道快速止漏的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设有输油泵,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并联有第一短节,所述第一短节内设有信标,所述第一短节的外端设有封头,所述第一短节的内端和所述输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有阀门;
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出油端依次串联有第二短节和吸油泵。
所述水下输油管道的进油端和出油端可以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或压力表。所述第一短节的内端和所述输油泵的出口的阀门可以均为电动阀。
所述第一短节可以连接有输水泵。所述吸油泵可以并联有调压阀。所述第二短节的内端可以连接有截止阀。
所述的第二短节连接有信标到达指示和回收装置。
本发明针对海底管道可能发生泄漏的高危险性,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止漏方案,使水下管道在发生泄漏时能够实现快速止漏,其工作原理是:
在正常输油过程中,发现水下输油管道因突发破裂并向外泄漏油料事故时,立即停止输油泵工作,关闭第一电动阀,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输油管道内压力为零时,自动打开第二电动阀,打开封头,随着吸油泵不停地抽油,管道内压力不断降低,当管内压力为零或负值时,由于信标前后两端的压差作用,信标会随着油料向前移动,同时,水下管道破裂处的油料往外泄漏也随着管道内外压差的作用而止住,并不断有水通过破口向管内注入。当信标到达第二短节处,吸油泵停止工作,整个止漏工作结束。上面所述的管道内的压力参数都通过压力传感器随时检测,整个工作控制均自动实现。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根据管道内压力或信标运动速度的需求用输水泵向信标的后端输水加压,也可以通过调压阀调节吸油泵的吸油压力和流量。
本发明只是在原有的输油设备的基础上作一些改进,就可以实现海底管道快速止漏效果,避免因油料大量泄漏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国范;李伟;杨霄峰;张浔;蒋继文;孙清源,未经郑国范;李伟;杨霄峰;张浔;蒋继文;孙清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