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电磁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8176.7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李滨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1003 贵州省安顺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电磁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导弹发射架,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在同一导弹发射架上发射两种导弹的通用发射架的气体电磁阀。
背景技术
在现役飞机上,不同的导弹需配备不同的导弹发射架,然而对于需要同时悬挂两种不同导弹的飞机,存在两种导弹发射架不能通用的问题。如果飞机需要同时挂两种不同的导弹,必然要配备两种不同的导弹发射架,这不但增加了飞机载荷,同时也增加了使用和维护难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导弹发射架不能通用的问题,国内开始了导弹发射架通用化的研究和探索,在不换装任何零部件的情况下,用一套工具、一种检查设备,完成两种导弹的地面装卸、检测、空中携带、控制和发射,达到减少装备品种、方便外场维护、缩短飞机再次出动时间的目的,满足部队对导弹发射架通用化的要求。
气体电磁阀就是为该导弹发射架专门研制的电磁阀,导弹发射架系统向该气体电磁阀输出一定压力的气体,该气体电磁阀在接收相应的指令后或密封、或不同时分别向两种不同的导弹输出两种不同流量的气体以实现两种导弹的装卸、检测、携带、控制和发射,从而实现了导弹发射架的通用化。
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套筒1,骨架2,止动销3,密封圈4、20,接管嘴5、6、16,气门7,螺塞9,弹簧10,阀芯11,活门14,绝缘垫圈15,滤网17,线圈19、22,衔铁21。骨架2被加工成图2所示的形状,其内腔用以安装气门7,活门14,以及由螺塞9、弹簧10、两个阀芯11和衔铁21组成的衔铁组件110,骨架2两端螺纹安装接管嘴5、6、16,骨架上缠绕有线圈19和线圈22,在骨架缠绕线圈后将套筒1套装在骨架2的最外层。
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采用两个线圈19、22分别控制同一个衔铁组件110的方式以实现将输入口I输入的气体不同时的从两个输出口II和III输出。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输入口I即接管嘴16输入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经通道18进入衔铁组件110所在的内腔形成气压,两个阀芯11在弹簧10的作用下封堵气体通道12和23,从而使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在需要将气体从输出口II即接管嘴6输出时,将线圈22通电,线圈22所产生的磁力吸引衔铁组件110压缩弹簧10使衔铁组件110向线圈22水平方向移动,此时活门14被打开,气体沿气体通道12进入气体通道13进而进入气体通道8从气体从输出口II即接管嘴6输出。在需要将气体从输出口III即接管嘴5输出时,将线圈19通电,线圈19所产生的磁力吸引衔铁组件110压缩弹簧10使衔铁组件110向线圈19水平方向移动,此时气门7被打开,气体沿气体通道23从气体从输出口III即接管嘴5输出。
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设计合理、结构巧妙,实现了在一个气体输入口的前提下产生两路输出气体的目的,实现了在有效避免磁力干扰的前提下实现了两组线圈控制同一衔铁组件的构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骨架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关闭状态的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线圈22通电状态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线圈19通电状态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气体电磁阀衔铁21挖有环形槽和骨架2内腔与衔铁组件对应位置挖有环形槽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气体电磁阀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套筒1,骨架2,止动销3,密封圈4、20,接管嘴5、6、16,气门7,螺塞9,弹簧10,阀芯11,活门14,绝缘垫圈15,滤网17,线圈19、22,衔铁21。骨架2被加工成图2所示的形状,其内腔用以安装气门7,活门14,以及由螺塞9、弹簧10、两个阀芯11和衔铁21组成的衔铁组件110,骨架2两端螺纹安装接管嘴5、6、16,骨架上缠绕有线圈19和线圈22,在骨架缠绕线圈后将套筒1套装在骨架2的最外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