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8196.4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3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曾学文;倪宏;王劲林;侯自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H20/72 | 分类号: | H04H20/72;H04N21/2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杨小蓉;高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滑 升级 数字 地面 电视广播 系统 双向 方法 | ||
1.一种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该方法用于将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平滑升级为双向化广播通信融合的系统,所述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首先,对于物理传输层,增加无线上行回传信道,基站侧采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若干模式的无线宽带回传策略并在基站侧增加回传信号接收模块实现;终端侧增加的上行回传通道与原广播系统的下行信道可用频分双工方式FDD或时分双工TDD方式;当采用FDD时,回传信道可利用频率规划和时空差异形成的空闲FM/VHF/UHF广播频段和免授权频段及模拟/数字转换时期形成的空闲广播电视频段,通过在双向化终端侧增加回传信号发送模块实现;
然后,对于媒体接入控制层,交互业务在媒体接入控制MAC和广播复用MUX层融合,具体为在媒体接入控制层,双向化系统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MUX层参照现有宽带通信系统和地面电视/多媒体广播系统的MUX层进行融合,具有完备数据成帧、网络接入以及带宽分配功能,MAC层/MUX层将基于IP的双向业务下行数据和全网单向广播数据分别在相应的信道时隙上通过物理层基带调制和无线射频发射传送到终端;
其中,所述的物理信道传输层,下行前向通道沿用兼容现行数字地面电视/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传输方式,单向广播业务和双向业务下行数据在下行通道采用时分复用方式,单向广播业务与双向交互下行业务分别占用独立时隙,使传统数字电视或多媒体广播接收终端可以不受系统双向化升级影响而继续接收相应广播时隙的业务;
所述的基站侧的回传信号接收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技术,该回传信号接收模块包括:
射频接收子模块,负责选择接收放大回传信道无线信号并下变频到中频;
数字中频子模块,负责将中频模拟信号数字化转换并数字降频提取基带信号;和
基带处理子模块,负责信号同步、解调解码恢复发端数据信息;
所述的终端侧的回传信号发送模块包含:信道编码保护子模块、基带调制子模块和无线射频发送子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化方法结合CMMB实施方式下的下行方向的超帧结构为:超帧时长为1s,分成40个时隙,每个时隙25ms,广播和宽带交互划分以25ms时隙为单位,且限定连续配置的广播时隙为3个以下;每个超帧的第一个时隙限定为双向化广播系统的配置时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物理层的回传信道可采用:以200KHz带宽划分信道,并采用基带处理技术兼容GSM/GRPS/EDGE上行信号的无线宽带回传策略。
4.根据权利3要求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00KHz的无线宽带回传策略为:以200KHz带宽为基本单位划分使用频段用于回传,并采用频分双工FDD。
5.根据权利3要求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FDD方式采用适合地面传输的碎片空闲频段,基带兼容GSM/GPRS/EDGE上行信号方式,并采用按需分配的时分多址TDMA结合频分复用接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物理层的上行回传信道可采用:以1MHz、1.6MHz、1.75MHz、2MHz或适用的电视频道带宽划分信道的无线宽带上行回传策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线宽带上行回传策略可采用FDD、TDD或TDD+FDD混合方式的双工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滑升级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为双向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MHz回传信道的针对CMMB系统实施方式的上下行信道的FDD的帧结构如下所示:上下行都将自然秒划分为40个时隙,每个时隙25ms,下行沿用CMMB广播信道,其中广播业务和交互业务分别占用不同的25ms下行时隙中,上行回传信道采用2MHz划分信道带宽,用于传输交互上行业务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19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节能声光控LED壁灯
- 下一篇:节气门体负压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