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1847.5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神田健司;本多正明;狩野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B60N2/6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靠背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在车辆的后部碰撞时保护乘客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
背景技术
提出有多种车辆用座椅,在车辆受到来自后方的碰撞时,保护乘客、特别是乘客的颈部。例如,带可动头枕的座椅追随乘客的背部因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而向后方的移动,头枕向前方移动,从而保护乘客的头部以及颈部。
另一方面,作为在后部碰撞时头枕不向前方移动而由构成头枕的构成部件吸收冲击的技术,例如有日本特开2009-107571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8140号公报等公开的技术。
然而,当车辆发生后部碰撞时,由于乘客压靠在座椅靠背上,座椅靠背呈后倾状地安装在衬垫上,因此,在后部碰撞时,乘客的上半身容易向上方移动,乘客的头部相对于头枕不再位于规定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7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140号公报
上述以在车辆后部碰撞时保护乘客不受冲击为目的的提案,是通过使头枕可动,或者通过座椅靠背内部的构成部件变形而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结构。
因此,座椅靠背的内部结构复杂化,存在零件个数等过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比现有产品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发挥保护乘客的功能。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头枕支承用的上部框架上设置防止上移板,该防止上移板的上端向前方倾斜,防止后部碰撞时乘客上移。
优选在上部框架为板金制的情况下,希望上述防止上移板的一部分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在上部框架为管件制成等上下方向宽度窄的结构的情况下,希望上述防止上移板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追尾时可以通过上移防止板防止乘客的上半身向上方移动。因此,在车辆后部碰撞时,乘客的头部不会从头枕脱离,可靠地保护乘客的颈椎,而且,结构简单,不会增加零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框架结构体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框架结构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框架结构体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上部框架
4......防止上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的上部即头枕支承部侧,框架包括:左右的侧框架1、1,将侧框架1、1的下部一体连结的下部框架(未图示),在侧框架1、1的上部一体地连结的上部框架2。
图示的侧框架1、1、上部框架2为板金制,侧框架1、1朝向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并在各自的端边缘一体地设置有加强用的凸缘。
上述上部框架2如图2所示,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承头枕L的筒状支承件5、5,在该支承件5、5之间,一体地设置有以上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的防止上移板4。
该防止上移板4为了在后部碰撞时使乘客不向后方和上方上滑而在平面上形成角度,可以控制乘客的上半身上部。
上述防止上移板4在冲压成形上部框架2时同时成形。
图中21、22表示上部框架2的凸缘,40表示设置在上移防止板4上的加强用的绳状补强筋。
此外,图中的60、60......是支承发泡体制成的衬垫(未图示)的弹簧,其上端卡挂于上述上部框架2的外侧部22、23,衬垫以其上部与防止上移板4的前表面接合的方式配置。
另外,上述侧框架1、1、上部框架2的前表面侧配置有由上述弹簧60、60支承的衬垫,该衬垫由表皮材料覆盖,形成座椅靠背SB。
上面图示的上部框架2为板金制,但在其为使管弯折而形成的上部框架的情况下,优选分体地形成防止上移板并将其焊接固定设置在上部框架上。
另外,在左右的侧框架1、1的上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有肩部冲击吸收部3,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前端部30相对于上述上部框架2向前方呈突出状地形成。
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前端部30是形成为侧框架1、1的前凸缘11、11延长的凸缘,该前端部30承受来自乘客肩部的负荷。并且,在肩部冲击吸收部3的外侧面形成有加强用的台阶部31。因此,通过该肩部冲击吸收部3,如图2所示,上部框架2在后方的乘客落座时,处于较深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塔捷斯,未经株式会社塔捷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18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