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1925.1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朝仓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A47C7/4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前侧升降连杆和后侧升降连杆调整座椅高度,并能在发生后部碰撞(日文原文:後突)时吸收冲击载荷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在发生来自后方的追击碰撞或倒车行驶时发生撞击等的汽车后部碰撞,即所谓的后部碰撞时,由落座者的上身从其前方向座椅靠背作用此时巨大的冲击载荷。然而当座垫架整体的刚性高时,其冲击载荷容易集中在后仰装置等的机构部,所以,通常特地在座垫架的一部分设定容易塑性变形的部位,通过该部位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从而防止应力集中在后仰装置等的机构部。
作为这样的结构的一例,例如已知日本特开平7-132767号公报中公开的通过使座椅靠背侧架的一部分发生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327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31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车辆座椅中,由于是通过座椅靠背侧架促使塑性变形的结构,因此,不容易调整、设定其变形量,存在座椅靠背侧架的设计以及结构变得复杂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简单的结构吸收发生后部碰撞时对落座者产生的撞击的车辆座椅。
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由轴支在车身侧和座椅缓冲垫侧的左右一对的前侧升降连杆和后侧升降连杆构成平行连杆机构,能够对座椅高度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
左右的所述前侧升降连杆中的一方由扇形齿轮构成,所述扇形齿轮与配置在所述扇形齿轮后方的驱动用小齿轮啮合,
所述后侧升降连杆为通过座垫架的侧架从动于前侧升降连杆的自由连杆(日文原文:フリ一リンク),通过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载荷产生变形并吸收冲击。
在发生来自后方的追击碰撞或倒车行驶时的碰撞等汽车后部碰撞,即所谓的后部碰撞时,施加在座椅靠背上的大载荷对座椅缓冲垫产生朝向后下方的载荷。在此,本发明中采用作为前侧升降连杆的扇形齿轮,使配置在扇形齿轮后方的驱动用小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形成后侧升降连杆通过规定的冲击载荷而发生变形的设计,例如设计成通过材质、厚度等调整刚性。因此,在座椅缓冲垫的前侧,小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小齿轮配置在扇形齿轮的后方,因此,后部碰撞时,即使在后侧升降连杆上作用大的载荷,也能使小齿轮起到止动器的作用,使座椅缓冲垫的前侧的高度位置持续维持在现状状态,因此,可以使大载荷集中在座椅缓冲垫的后侧。其结果为,可以容易地引起自由地轴支着的后侧升降连杆发生变形,使座椅缓冲垫的后部容易地而且迅速地沉陷,使后侧升降连杆能够迅速吸收冲击。而且,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那样在座垫架上设置冲击吸收结构,可以由简单的结构吸收后部碰撞时对落座者造成的冲击。
另外,优选为,左右的所述前侧升降连杆中的另一方由与轴支在所述座椅缓冲垫侧并自由旋转的另一个小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构成,在另一方的所述扇形齿轮的后方配置另外的所述小齿轮,左右的所述扇形齿轮固定在连接轴上并同步转动。
这样,由连接轴使左右的扇形齿轮同步地连动,使小齿轮分别与各个扇形齿轮啮合,从而,可以增强后部碰撞时的止动机能、更为有效地把冲击载荷集中在座椅缓冲垫的后侧。
根据本发明,可以由简单的结构吸收发生后部碰撞时对落座者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车辆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后部碰撞时车辆座椅的状态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车辆座椅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S设有能进行高度调整的升降机构,被座椅靠背缓冲器覆盖的左右一对的靠背架4、4A,以能自由倾斜运动的方式与被座椅缓冲垫SC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座椅缓冲垫架3、3A连接。
各座椅缓冲垫架3、3A通过前后形成平行连杆的前侧升降连杆5、5A和后侧升降连杆6、6A与上轨道2连接,该上轨道2相对于固定在车身侧的车底板上的下轨道1前后自由滑动地安装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塔捷斯,未经株式会社塔捷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19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