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电阻绝缘水泥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2274.8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3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盛嘉伟;龙辰;严俊;张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7/345 | 分类号: | C04B7/34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俞慧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阻 绝缘 水泥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电阻绝缘水泥,属于建筑材料工业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传统水泥基复合材料主要是用于建筑承重材料,被用到的性能基本上是力学性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建筑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水泥基复合材料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承重功能,还应具有在声、光、电、磁、热等方面的某些特异性功能,以便适应多功能和智能设备的需求。
普通水泥基复合材料既不属于绝缘体也不属于良导体,处于绝缘体和良导体之间,然而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干燥状态下通常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具有极高的电阻率,但随着湿度的增大,这种绝缘性能会显著劣化,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
当前,一般的高电阻水泥制品是通过添加一些具有活性的粉体或是一些水性有机物制成。如昭59-19056公开了一种高绝缘水泥,该水泥以粉煤灰,高炉水淬矿渣及可溶性硅为主要成分,并加入钙矾石5-30%,反应小或无反应的不溶性硅10-50%制成。由于上述等水泥成分的不同,需要加入的活性粉体不同,通常需要另加入粉煤灰、矿渣等粉体,使得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相对繁琐,产品的应用广度相对狭小。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力学强度高、绝缘性能优异的水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电阻绝缘水泥,由水泥、叶腊石粉、水、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制成,所述的水泥与叶腊石粉的质量比为50~80∶15~50,所述的水、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三者总质量为水泥与叶腊石粉总质量的30~45%,所述水的质量与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两者总质量之比为0.4~8∶1,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环氧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3~1。
所述的高电阻绝缘水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按质量配比称取水性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和水,混合后搅拌均匀,静置熟化20~30min,目的在于使树脂与固化剂初步固化,再加入到混合均匀的水泥和叶腊石粉中,继续搅拌混合均匀,然后注模成型,在室温放置24~72h,凝固干燥后脱模,即得所述的高电阻绝缘水泥。
本发明使用的水性环氧树脂可使用市售乳液产品,如AB-EP-51环氧树脂、SM662环氧树脂或H1150水性环氧树脂。
本发明使用的环氧树脂固化剂为脂肪族胺类固化剂(如乙二胺,己二胺、改性胺等)或芳香族二胺类固化剂(如二氨基二苯甲烷(DDM)等),鉴于所生产的水泥的综合性能,优选脂肪族胺类固化剂,可使用市售商品,如AB-HGF水性固化剂、水性环氧固化剂EA-31、水性环氧固化剂5160等。
本发明使用的叶腊石粉为一类硅铝硅酸盐矿物粉体,粉体原料来源于浙江青田地区叶腊石矿区。所述的叶腊石粉的粒径优选为600-800目,可通过如下方法获得:以任意刚性磨球为球磨介质,将叶腊石在球磨搅拌机中以120~200r/min持续球磨1~2h,制得粉体粒度为600~800目的叶腊石粉。
本发明使用的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使用市售商品,如325#水泥、425#水泥等。
进一步,本发明优选所述水的质量与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两者总质量之比为0.4~4∶1。
进一步,本发明的优选方案1为:所述的高电阻绝缘水泥由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普通硅酸盐水泥 50份
叶腊石粉 25份
水 10份
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 21份
所述的叶腊石粉的粒径为700目,所述的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环氧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3。
进一步,本发明的优选方案2为:所述的高电阻绝缘水泥由以下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普通硅酸盐水泥 65份
叶腊石粉 35份
水 28份
水性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固化剂 14份
所述的叶腊石粉的粒径为700目;所述的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环氧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3。
进一步,本发明的优选方案3为:所述的高电阻绝缘水泥由以下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普通硅酸盐水泥 75份
叶腊石粉 2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22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