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7682.2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3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梅;肖春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英特玛柯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9/10 | 分类号: | C08J9/10;C08J9/08;C08L23/06;C08L23/0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翁坚刚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发泡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但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塑料的再生已成为能源节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再生塑料由于经过一次或者多次的重复利用,分子量逐步减小,其加工温度与新料相比差异很大,原来的塑料制品加工工艺和原来的配方都要相应的改变。作为五大通用塑料中用途最广的塑料聚乙烯PE,应用范围广泛,如包装材料、薄膜、工业保温材料、缓冲材料、鞋材、箱包等物品,而在这些物品中,很多采用泡沫海绵制品的形式(简称为泡绵制品),主要是在塑料和橡胶中添加发泡剂,再通过模压加工成型。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制造上述物品的过程中纷纷添加回料,由于回料的添加,整个塑料粒子加工工艺温度范围在加宽,相应的助剂的加工范围也在变化。
目前常用的发泡剂主要是偶氮二甲酰胺加氧化锌,或者是偶氮二甲酰胺加硬脂酸锌,采用该发泡剂硫化时间15min左右,温度在175℃~185℃,整个物料呈现黄色,而且由于偶氮二甲酰胺的熔点过高,继续加热会出现塑料塑化过头现象,再由于添加回料使得物料的塑化温度范围加宽,再加上作为发泡剂的偶氮二甲酰胺分解温度过高,且分解温程短,无法达到两者的共融。
另外,回收的塑料品种杂,包括洗发水瓶、沐浴露瓶、汽水瓶等,因味道各异,混杂在一起味道更重,形成的制品味道很难闻,是这个行业的一大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分解温度较低、分解温程长、可改善塑料制品味道的复合发泡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复合发泡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复合发泡剂的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发泡剂,包括偶氮二甲酰胺、碳酸氢钠以及助发泡剂;所述偶氮二甲酰胺、碳酸氢钠以及助发泡剂的重量比为(0.3~0.9)∶(0.2~0.6)∶(0.1~0.8);所述的助发泡剂由凹凸棒石、沸石以及方解石搅拌均匀,放置在浓度为0.5wt%~6wt%的稀盐酸中浸泡,然后烘干,粉碎成粉,再与粉状白炭黑混合搅拌均匀而制成;所述的凹凸棒石、沸石、方解石、白炭黑的重量比为(0.3~0.8)∶(0.02~0.6)∶(0.1~0.8)∶(0.01~0.8)。
上述搅拌均匀的凹凸棒石、沸石以及方解石放置在稀盐酸中的浸泡时间为12h~48h,烘干前再次搅拌均匀,烘干时的温度为150℃~800℃,烘干时间为8h~24h,粉碎成粉时,得到粒径为1000目~1250目的细粉,粉状白炭黑的粒径为1250目~1500目。
实现本发明目的之二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发泡剂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步骤:①按照(0.3~0.8)∶(0.02~0.6)∶(0.1~0.8)∶(0.01~0.8)的配比称取凹凸棒石、沸石、方解石以及粉状白炭黑;②制备助发泡剂:将步骤①称取的凹凸棒石、沸石以及方解石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料;向混合物料中加入浓度为0.5wt%~6wt%的稀盐酸浸泡12h~48h,然后搅拌均匀,再在150℃~800℃下烘干8h~24h,接着用机械粉粹机粉碎成粒径为80目~120目的粗粉,再用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为1000目~1250目的细粉;将细粉与步骤①称取的粒径为1250目~1500目的白炭黑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助发泡剂;③将偶氮二甲酰胺、碳酸氢钠以及步骤②制得的助发泡剂按照(0.3~0.9)∶(0.2~0.6)∶(0.1~0.8)的重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即可。
上述步骤①中所述的凹凸棒石、沸石以及方解石的重量比为(0.4~0.6)∶(0.06~0.1)∶(0.3~0.5)。
上述步骤②中所述的混合物料与稀盐酸的重量比为1∶(0.8~3)。
上述步骤②中所述的混合物料与稀盐酸的重量比为1∶(0.8~1.8)。
上述步骤②中所述的稀盐酸的浓度为2wt%~2.5wt%;。
上述步骤②中所述的烘干温度为300℃~500℃。
实现本发明目的之三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复合发泡剂在聚乙烯回料塑料中的应用,或者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回料塑料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英特玛柯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英特玛柯橡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6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