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镍电镀液除杂的方法及其除杂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8272.X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8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常晋凹版模具有限公司;张贵明 |
主分类号: | C25D3/12 | 分类号: | C25D3/12;C25D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23577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镀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镀液除杂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镍电镀除杂的方法及其除杂 设备。
技术背景
电镀镍工艺应用广泛,但该工艺对铜离子杂质的容忍度较低,普通暗镍工 艺允许的铜离子上限为40ppm(mg/L),半光亮、光亮镀镍允许的铜离子含量 更低,上限为20ppm以下,铜离子含量超标会使镀层光亮范围缩小,脆性增大, 深镀能力下降,防腐蚀能力恶化,甚至形成黑点、毛刺等质量缺陷;为防止铜 离子超标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瓦楞板进行电镀处理,电流密度通常在0.1A/dm2以 下,电镀效率较低,一般需要停产数个小时进行,对正常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较大。为此,人们对怎样降低电镀液中的铜离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传统的方 法是添加去铜剂,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56894.2的文献,就公开 了一种镍电镀液净化除铜方法,该方法是在镍电镀液加入硫代硫酸镍作除铜剂 进行除铜净化的,其工艺过程为:在镍电镀液中按S2O32-/Cu2+=4.4~7∶1比例 加入硫代硫酸镍,在65℃~70℃温度下,加酸调整pH值:pH为0.5~2;搅拌 反应时间:30~40min,分离生成CuS沉淀,得净化后除铜后液。但是,这种 在原电镀液中添加去铜剂的方法,虽然能起到降低电镀液中铜离子的含量,但 是,铜离子含量过高的情况先(超过100ppm)时,这种方法的作用就显得很微 弱,在整个电镀工艺中,需要停产后进行处理才能快速低铜离子含量,对实际 生产来说不是很方便;同时铜离子的带入是连续的,控制铜离子的含量至关重 要,传统的方法也不能在生产中对铜离子进行持续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镀液除杂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工艺简单, 而且能有效的降低电镀液中铜离子的含量,尤其是,在不需要停产的情况下能 持续的降低电镀液中铜离子的含量。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镀液除杂中所使用的除杂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镍电镀除杂的方法,包括如下除杂步骤: 在电镀槽外设置一个除杂仪,先将电镀槽与外置除杂仪相连通,接着对连接电 路和连接管件进行检查;开启除杂仪电源,泵开始工作,将镀镍溶液注满除杂 仪循环槽,当溶液高度达到电镀液溢出口时,镀镍溶液便通过该溢出口溢出除 杂仪流回电镀槽,期间除杂仪自动控制直流电源开启,进行电解,同时,电解 过程中,电镀槽内的电镀液经过除杂仪的电镀后,铜离子浓度降低,最终循环 回到电镀槽内,完成除杂过程。所述除杂仪的阴极电流密度为0.1A/dm2以下; 不同金属离子在电镀过程中有不同的析出电位,铜离子的析出电位较镍离子正, 因此当电流密度由小到大增加时,阴极的极化电位也会逐渐增大,首先达到铜 离子的析出电位,铜离子开始在阴极表面析出,而镍离子不能析出,当电流密 度继续增大,达到镍离子的析出电位时,镍和铜离子会一同析出,因在镀镍溶 液中,镍离子的浓度远远高于铜离子,因此镀层中铜的含量非常少,如果铜离 子的带入量较大时,通过正常电镀不能同比消耗,就会时铜离子积累引发质量 故障。本发明是利用较小的电流密度,使除杂仪内的阴极极化电位刚达到铜离 子的析出电位,使铜离子杂质不断析出达到除杂的目的。
在达到一定周期后,因阴极板上的金属杂质析出物较多,需要清理后才能 继续工作,以免从阴极板上脱落重新污染镀液,一般自动清理周期为48~72小 时;工作状态为:当除杂仪工作达到以上设定周期后,会自动关闭泵和直流电 源的工作,同时电镀液排出口控制器打开,将电镀液全部排入电镀槽后关闭, 然后喷淋装置打开,利用高压自来水冲洗阴极板上的絮状电镀物(金属杂质析 出物),同时废液排出口控制装置打开,将冲洗后的废液及絮状电镀物排出除杂 仪体外流入污水池;待喷淋自动结束(可以设定喷淋冲洗时间)、废液排出口会 延时关闭,以保证将废液排放干净;然后泵、直流电源电源开始工作,进行新 一轮的除杂;在电源不关闭的情况下,除杂仪会周而复始的进行上述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常晋凹版模具有限公司;张贵明,未经东莞市常晋凹版模具有限公司;张贵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82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