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池多格澄清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0591.4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1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尚小鹏;齐国清;吴盛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8 | 分类号: | B01D21/08;B01D2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池多格 澄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具体是指一种给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于大型水厂,进行模块化、组合式建设;节约占地面积;减少池体在地面上的高度,节约能量损耗;在新型澄清池的基础上发展成了本技术的澄清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澄清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池多格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
进一步地,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倾斜45°,底部导流板倾斜50°~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连接悬浮泥渣区的排泥管呈45°放置,管口位于悬浮泥渣区的底部。
作用过程是:
(1)混凝剂经管道混合器与原水充分混合后,沿切线旋流进入内中筒,在混合反应区混合。视原水浊度确定是否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进入的部分悬浮物经过混合反应后,在沉淀区、浓缩区完成沉淀分离。
(2)在沉淀区完成旋流后的混合水经内中筒上部溢出,经导流板流态稳定后进入混合悬浮区,随过水断面增加、流速逐渐变小,絮体在此过程完成成长;
(3)混合水出导流区进入外侧污泥悬浮区,悬浮区是由底部浓缩区上部45°的斜壁、分离室50°~60°的导流壁、导流板、伞形板构成锥底式泥渣悬浮区域,在此区域完成接触絮凝。
(4)水流进入澄清区后,因上升流速骤减,挟絮体混合水在此完成固液分离。
(5)在澄清区上部增设斜管,进一步控制水中残余絮体。观测表明,斜管能起到稳定悬浮泥渣层的上升膨胀以及促进和加强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
(6)澄清池底部、内中筒以下设45°锥体泥斗,底部设排泥管,由于静水压强大,当打开底部和排泥阀时,产生很高的流速,使泥很通畅的排出。45°的排泥斗角度有利于沉泥的流动,同时,水旋搅动和排泥时产生的吸力和搅动都是排泥顺畅的原因。
本发明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池体的形状,由原来的圆型变成了方形,使得池体能更好的组合;(2) 内中筒锥体部分的夹角进行了改变,内中筒直段部分加长,增加了反应时间;(3)底部和中部的排泥管采用了虹吸排泥,布局合理;(4)池体的面积增加了25%,处理水量增加了25%。(5)整个系统占地面积节约10%。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澄清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澄清池(并排的两个)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标记示意为:Ⅰ、混合反应区 Ⅱ、沉淀区 Ⅲ、浓缩区 Ⅳ、导流区 Ⅴ、悬浮泥渣区 Ⅵ、澄清区;1、进水管 2、管道混合器 3、外池体 4、内中筒 5、导流板 6、斜管 7、集水槽 8、出水管 9、中部虹吸排泥管 10、底部虹吸排泥管 11、放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池多格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3、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4,环形外池体3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4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5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Ⅳ,底部导流板6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Ⅴ,导流区Ⅳ和悬浮泥渣区Ⅴ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Ⅵ,澄清区Ⅵ与悬浮泥渣区Ⅴ的上部相通;内中筒4设混合反应区Ⅰ、沉淀区Ⅱ和浓缩区Ⅲ,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浓缩区Ⅲ上端开口于导流区Ⅳ;进水管1与混合反应区Ⅰ连接;中部虹吸排泥管9、底部虹吸排泥管10分别与悬浮泥渣区Ⅴ、浓缩区Ⅲ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0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收粉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 下一篇:一种适合狭窄作业面的道砟处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