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或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引物序列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0648.0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0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莫照兰;李贵阳;肖鹏;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迟缓 爱德华 鲇鱼 致病性 引物 序列 及其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或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引物序列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生动物常见的病原菌,其感染的宿主范围十分广泛,有两栖类(蟾蜍、蛙)、爬行类(蜥蜴、蛇、海龟、鳄鱼)、鱼类(鳗、鲇、鲆等)、鸟类(企鹅、秃鹰、鸵鸟)和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海狮、海牛、猪、狗、牛、猴子)。迟缓爱德华氏菌能在海水和淡水环境生存,感染多种野生和养殖鱼类,引起以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要症状的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随着我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迟缓爱德华菌病不仅影响多种淡水经济动物(鳗鲡、甲鱼、牛蛙、鲫鱼、草鱼等)的养殖,还严重影响多种海水经济鱼类(大菱鲆、牙鲆、舌鳎、石斑、大黄鱼等)的养殖,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迟缓爱德华氏菌是爱德华氏菌属中唯一可以感染人、使人患病的病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人,引起脑膜炎、胆囊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积脓症、菌血症及败血症、痢疾、肠胃炎等,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动物疫病病种目录将迟缓爱德华氏菌列为有害生物,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必须检疫的微生物。因此,建立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和检测方法、建立疫病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是综合控制爱德华菌病、保证水产养殖健康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病原的鉴定和检测方法有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基于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生理生化方法繁琐费时,免疫学方法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不高,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疾病疫情处理需要。PCR方法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目前快速而准确检测病原的有效方法;同时,在普通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重PCR(multiplex PCR)可以检测和分析更多的靶基因,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成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
爱德华氏菌是水环境微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存在于水环境的沉积物、动植物表面以及一些动物消化道中,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生理型。当养殖环境不适或易感动物免疫力降低时,致病性细菌容易感染动物导致疾病发生。正确鉴别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是准确诊断疾病、制定疫病有效防治措施的重要前提。爱德华氏菌属的另一个种细菌-鲇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也是鱼类的重要病原菌,该病原在淡水环境生存,可感染多种淡水鱼类。根据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结果,爱 德华氏菌属细菌的基因组序列相似程度很高,目前报道的基于PCR的方法用于检测爱德华氏菌存在以下问题:(1)不能在种的水平上从其它微生物中准确鉴别爱德华氏菌属细菌;(2)不能在爱德华氏菌属的细菌准确区分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鲇鱼爱德华氏菌;(3)不能准确区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爱德华氏菌属细菌。目前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得到诠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全面深入地阐明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差别和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也为微生物的分子鉴定和鉴别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迄今为止,已有两株迟缓爱德华和一株鲇鱼爱德华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得到测定,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制正在得到逐步的阐明。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致病功能基因的分析,迟缓爱德华和鲇鱼爱德华氏菌既存在种间的遗传信息差别,也存在功能相同的基因信息,为建立准确的鉴别迟缓爱德华和鲇鱼爱德华氏菌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或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引物序列及其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引物序列:引物序列对SEQ ID No.1和SEQ ID No.2、SEQ ID No.3和SEQID No.4,所述引物分别为,SEQ ID NO.1:GGATGAGGCATCGCGTAAG;SEQ IDNO.2:TCGTTCTGGGTGCAATCC;SEQ ID NO.3:CCTGGCGTTCCACCACTATGT;SEQID NO.4:GCCTTGATGACTATGCCGTT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0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