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1303.7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1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蒋卓君;郭鑫祺;温庆如;方云辉;郭秋容;林添兴;于飞宇;麻秀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之杰新材料(漳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90/06 | 分类号: | C08F290/06;C08G65/48;C04B24/1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亚胺 浓度 羧酸 性能 水剂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酰化反应:按照一定的投料方式先加入不饱和酸酐、用酸中和过的一元醇胺,氮气保护下,升温至60℃,加入催化剂,缓慢升温至80~110℃,恒温2~4h,降温得到酰化产物A,不饱和酸酐和一元醇胺的摩尔比为:1.05∶1~2∶1,催化剂的用量为一元醇胺质量的0.3%~0.6%;
(2)酯化反应:氮气保护下,将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不饱和酸(酐)、阻聚剂置于反应器中,搅拌加热升温,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与不饱和酸(酐)的摩尔比为1∶3~1∶6,阻聚剂的用量为不饱和酸(酐)质量的0.5%~1%,升温至60℃,加入催化剂,催化剂的用量为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质量的3%~6%,升温至100~130℃,反应1~3小时后,得到酯化产物B;
(3)共聚反应:将酰化产物A、磺酸类小单体C和水先加入反应器中,搅拌均匀,然后分别滴加酯化产物B、引发剂和共聚调节剂水溶液,(A+B)与C的质量比为20∶1~20∶5,A与B的质量比为1∶4~4∶1,引发剂占A+B+C总质量的0.5%~3.0%,共聚调节剂和A+B+C总质量比为1%~3%,保持温度在20~60℃,反应2~4小时后,得到70%~85%浓度的共聚产物;
(4)中和反应:用碱调节pH至6~7,得到70%~85%浓度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不饱和酸酐用通式1~3之一表示,如:马来酸酐、衣康酸酐、2-甲基马来酸酐、(2-甲基-2-丙烯)琥珀酸酐、烯丙基琥珀酸酐、2-丁烯-1-基琥珀酸酐、甲基丙烯酸酐或丙烯酸酐;
通式1:
其中R1为1~4个碳原子的不饱和烃基
通式2:
其中R2为H或CH3
通式3:
其中R3为H或CH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一元醇胺用通式4表示,如:一乙醇胺、一丙醇胺、一异丙醇胺、一异丁醇胺、二甘醇胺或丁基乙醇胺;
通式4:
HO-R4-NH-R5
其中R4为2~4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烷氧基,R5为H或1~4个碳原子的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催化剂为4-二甲氨基吡啶、浓硫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乙基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用通式5表示,如: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二醇单甲醚、聚乙二醇丙二醇嵌段单甲醚的一种或两种组合,且其分子量为600~2000;
通式5:
CH3O-(EO)n-(PO)m-OH
其中n为不为零的整数,m为可为零的整数,两者数值一起保证通式5的分子量在600~2000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不饱和酸(酐)为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衣康酸、衣康酸酐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阻聚剂为二苯胺、对苯二胺、苯醌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酰胺/酰亚胺型高浓度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对甲苯磺酸、苯磺酸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之杰新材料(漳州)有限公司,未经科之杰新材料(漳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130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降低连续相位调制接收机复杂度的方法
- 下一篇:多归属地数据转发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