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固体介质渗透除湿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9102026.6 | 申请日: | 2010-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贾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长军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300192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固体 介质 渗透 除湿 空气 多级 蒸发 冷却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利用固体介质渗透除湿特性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1)夏季风机引导空气先经过空气过滤网料(1)过滤空气:
2)空气过滤后再经过含水充足的湿帘填料(2),所述湿帘填料(2)表面水蒸发,空气加湿降温;
3)温度下降后的空气再经过除湿段(3),空气等温减湿,空气湿度下降;
4)等温减湿后的空气再经过含水充足的湿帘填料(2),此时空气吸收水蒸气,空气进一步加湿降温;
其中,所述的除湿段(3)为一个两端具有通道口的连通管,该连通管的下端面构成一个封闭腔体的水蒸汽汇集箱,与一个真空泵(10)相连;所述连通管内设置多个由固体介质围成中空管,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所述水蒸汽汇集箱贯通;所述连通管的两个通道口分别为空气进口和空气出气口;所述固体介质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骨架层,其为多孔树脂,另一部分为附着在骨架上含有SO3的化学隔膜;利用该固体介质吸收水分的同时使水分子向负压段渗透蒸发的特性,实现在除湿段(3)空气的等温减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0%时,在所述步骤2之前,增加将过滤后的空气先经过除湿段,使空气等温减湿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之后,增加使进一步加湿降温的空气进入一个冷却水塔(11),用来制取冷水的步骤。
4.一种利用固体介质渗透除湿特性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由以下单元构成:
空气过滤网(1),该过滤网(1)由塑料网、尼龙网或金属网构成;
湿帘填料(2),该湿帘填料(2)通过循环泵供水或直接用自来水供水;湿帘填料(2)为无机填料、有机填料、金属填料、木丝填料或无纺布填料;
除湿段(3),该除湿段(3)由固体介质制作成;
湿帘填料(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进入本装置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0%,在所述空气过滤网(1)和湿帘填料(2)之间增加一个除湿段(3),先经过除湿段(3)进行等温除湿,再经过湿帘填料(2)等焓加湿降温。
6.一种利用固体介质渗透除湿特性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的空调新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由以下单元构成:
空气过滤网(1);
一组雾化喷头(4),该喷头与循环用水接通;
湿帘填料(5);
除湿段(3);
湿帘填料(2);
除湿段(3);
其中,所述的湿帘填料(5)的水份由雾化喷头(4)产生的水雾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新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网(1)和湿帘填料(2)之间增加一个空气热回收热交换器(6),所述空气热回收热交换器的一个通道是室外新鲜空气,另一个通道是空调房间排出的空气,两个通道的气流不直接接触,通过换热器进行能量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新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热回收热交换器(6)可以是板式、转轮式、热管式或盘管式的热 交换器。
9.一种利用固体介质渗透除湿特性的空气多级蒸发冷却的冷却塔制取冷水装置,其特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空气过滤网(1);
湿帘填料(2);
除湿段(3);
湿帘填料(2);
除湿段(3);
冷却水塔(11)和风机(12),该冷却水塔(11)是敞开式的或封闭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塔制取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2)可以安装在冷却水塔(11)水塔本体上,也可以安装在冷却水塔(11)的其他支撑物上,通过通风管道与冷却水塔(11)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塔制取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组由所述空气过滤网(1),湿帘填料(2),除湿段(3),湿帘填料(2)和除湿段(3)组成的单元与所述冷却水塔(11)组合,为冷却水塔(11)提供低于室外坏境湿球温度的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长军,未经贾长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910202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