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电梯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00463.5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4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贺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俊文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B66B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很多高层商住楼的电梯,在上下班时电梯运力明显不足,但商住楼内又没有其它空间再增设新的电梯。而新建的高层,开发商又不愿意牺牲更多面积或增加公摊面积预留电梯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改造工期短、有效解决上下班期间电梯运力不足的双层电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电梯,包括一现有的平层轿厢,所述平层轿厢内设有控制面板、楼层显示器、警铃及对讲装置,所述平层轿厢的顶部或底部连接一副轿厢,所述平层轿厢与所述副轿厢之间通过步梯连通,所述副轿厢内设有楼层显示装置。
所述平层轿厢步梯内侧紧贴边壁,外侧边设置扶手,所述副轿厢步梯的出口设置护栏门。
所述护栏门的开启端上设置感应控制器,所述护栏门的门框上设 置护栏门关闭时与所述感应控制器相接的电路接触点,所述感应控制器通过电路接触点与电梯升降启动控制电路电连接。
所述副轿厢内设置通风管道。
所述副轿厢与平层轿厢即可以固定方式相连接,也可以通过悬挂方式相连接,所述固定方式连接为平层轿厢的顶部或底部为副轿厢的底部或顶部,所述悬挂方式连接为平层轿厢的底部通过悬挂装置悬挂一个副轿厢,所述悬挂装置包括所述副轿厢的悬挂壁和所述平层轿厢的相接壁,所述悬挂壁与所述相接壁相对的悬挂面上设置多个可转动悬挂挂钩,所述相接壁与悬挂壁相对的相接面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悬挂挂钩相适配的多个悬挂槽,所述悬挂壁的四周边设置凹槽边,所述相接壁的四周边设置与凹槽相适配的凸起边,所述凹槽边的凹槽内设置缓冲器,所述缓冲器为弹簧式缓冲器,所述悬挂面的内部设置用于使所述悬挂挂钩转动的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连接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悬挂面内,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挂挂钩连接,所述电机通过基座固定于所述悬挂面上,所述相接面与悬挂面的悬挂挂钩对应面有开口凹槽,所述开口凹槽为悬挂面上的挂钩进入悬挂或退出脱钩的开口槽。
所述悬挂式双层梯的对重物也采用与轿厢方式一样的悬挂式对重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既可以满足旧楼改造的需要,又为新楼预留了空位,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改造工期短。
2、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电梯,在不增加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运能80%以上。
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电梯较使用两部单独的电梯节约成本8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层电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步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通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层电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层电梯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平层轿厢的相接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副轿厢的悬挂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悬挂壁内的传动系统与悬挂挂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相接壁与悬挂壁的四边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备用对重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固定对重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在现有电梯的上方空间内增加副轿厢6。如图1、图 2、图3所示,双层电梯包括一现有的平层轿厢1,所述平层轿厢1内设有控制面板、楼层显示器、警铃及对讲装置(均为现有结构,图中标示出)。平层轿厢1的顶部连接一副轿厢6,平层轿厢1与副轿厢6之间通过步梯2连通,步梯2是从平层轿厢1进出副轿厢6的通道,(按规定从右边进,并从右边上)。步梯2上设置步梯支撑杆3,步梯2的两侧边设置扶手4。副轿厢6内设置通风管道5。副轿厢6内设有用于显示电梯运行至所在楼层的楼层显示装置(即除不设厢门、控制面板外,其它设施俱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俊文,未经贺俊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004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