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22442.3 | 申请日: | 201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4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平 |
主分类号: | C11B3/14 | 分类号: | C11B3/1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傅玉英 |
地址: | 222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 捕集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属于食用植物油的精制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精制装置之一,毛油在脱酸系统中,通过真空条件下的水蒸汽蒸馏,将其含有的脂肪酸随同水蒸气一起馏入脂肪酸捕集塔,脂肪酸捕集塔的任务是把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中所提取出的游离脂肪酸进行捕集回收,避免浪费。
现有技术中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存在如下问题:
①油分配盘油管处开的是直口,壳处是直边,无开口,这样脂肪酸的分配不均匀,捕集效率低;
②游离脂肪酸离开油分配盘后,因为真空出口前未设有任何隔离物,导致部分未被捕集到的游离脂肪酸随同水蒸气一起被真空吸走,流出系统。造成脂肪酸的流失,副产脂肪酸收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脂肪酸分配均匀,捕集效率高,尾气中脂肪酸夹带少,副产脂肪酸收率高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包括尾气出口1,上筒体3,脂肪酸循环进料管4,连接法兰5,吊耳6,支座7,油分配盘8,捕集填料9,填料支架10,进汽口11,下筒体12,出料口13;其特征在于:
a.还包括尾气回收填料层2
b.所述油分配盘8由分配盘壳体15和固定在分配盘壳体上的溢油管16组成,在溢油管16上设有十字V型口18,在分配盘壳体15的上口边缘上设有若干个V型切口19,分配盘壳体15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漏油孔20。
食用植物油的主体成分藉甘油三酸脂和脂肪酸相同温度下的挥发度不同,脱酸塔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对毛油进行水蒸汽蒸馏,蒸馏出的游离脂肪酸蒸汽同水蒸气一起通过脂肪酸捕集塔底部进气口11,进入脂肪酸捕集塔,由下而上与来自脂肪酸循环进料管4,经油分散盘8分散,由上而下喷洒的温度较低的循环脂肪酸逆流接触,被液化并随循环脂肪酸一起流出。被捕集到脂肪酸循环罐,从而获得高品质食用油及高浓度脂肪酸。
经循环脂肪酸捕集后的尾气,在真空的作用下继续上升,经过尾气回收填料层2,尾气中夹带的脂肪酸经填料层过滤,留在捕集塔中。然后,尾气离开捕集塔。大大减少了尾气中脂肪酸的夹带量,从而提高了捕集率,增加了副产脂肪酸的收率。
本实用新型的油分配盘8由分配盘壳体15和固定在分配盘壳体上的溢油管16组成,在溢油管16上设有十字V型口18,在分配盘壳体15的上口边缘上设有若干个V型切口19,分配盘壳体15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漏油孔20。对脂肪酸的分散均匀,对提高捕集效率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用于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酸价Ve>6的毛油,成品食用油酸值≤0.2mg KOH/g,达到国家一级食用油的质量标准。副产脂肪酸收率≥99%。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公开的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有突出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并能够产生如下积极效果:
1.提供了一种脂肪酸分配均匀,捕集效率高,副产脂肪酸收率高的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
2.尾气回收填料层的设置,使尾气中夹带的脂肪酸经填料层过滤后,离开塔顶,大大减少了尾气中脂肪酸的夹带量,从而提高了捕集率,增加了副产脂肪酸的收率。
3.改进后的油分散盘,使脂肪酸分散趋于十分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脂肪酸对逆流而上的脂肪酸蒸汽的捕集效率。
4.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有益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食用植物油副产脂肪酸捕集塔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油分散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尾气出口
2-尾气回收填料
3-上筒体
4-脂肪酸循环进料管
5-连接法兰
6-吊耳
7-支座
8-油分配盘
9-捕集填料
10-填料支架
11-进汽口
12-下筒体
13-出料口
14-油分散盘顶部
15-油分散盘壳体
16-油分散盘溢油管
17-油分散盘底部
18-溢油管上部十字V型口
19-分配盘壳体的上口边缘上的V型切口
20-漏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平,未经李世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224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盗锁及与其相配的钥匙
- 下一篇:一种新型液压绳索取心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