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进上排倒置燃烧冷凝式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26820.5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5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余少言;仇明贵;胡定刚;向熹;刘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8/00 | 分类号: | F24H8/00;F24H9/1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33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进 倒置 燃烧 冷凝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上进上排倒置冷凝式热水器。
背景技术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因换热效率高而应用广泛,现有冷凝式燃气热水器一般都是火焰向上燃烧的,采用从下进燃气从上排烟气的排气方式,这种排气方式的燃气热水器一般都会把二级换热器设置在顶端或侧面,但对于冷凝式燃气热水器来说,这种设置长期使用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图1所示,二级换热器直接设置在顶端时,需要在一二级换热器之间设置了一个冷凝水收集盒,专门负责收集冷凝水。这种方式不仅占空间大,且在进水温度较低并小负荷运行时,在一级换热顶端的四周死角易产生冷凝水,从而腐蚀换热器。如图2所示,二级换热设置在侧面热水器主体侧面,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以上不足,但占用空间较大。为此,有专利提出一种倒置燃烧的冷凝式热水器,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620064795.3,申请日为2006.09.22,专利名称为倒置冷凝式燃气热水器防水装置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倒置燃烧的冷凝式热水器,但该专利重点在防水装置,且该机型为户外机,烟气从热水器底端排出,烟味较重,不能安装在室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上进上排倒置燃烧冷凝式热水器,采用倒置燃烧方式,烟气从上到下进行换热后,再从下到上排出,不仅能有效防止冷凝水腐蚀热水器内部器件,而且排烟装置选择范围广,既可以安装在室内也可以安装在室外。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上进上排倒置燃烧冷凝式热水器,包括壳体以及设在壳体内的燃烧装置、冷凝换热装置、排烟装置、冷凝水处理装置以及电控装置,该燃烧装置包括有燃烧器,冷凝换热装置包括有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燃烧器倒置设在壳体内上端,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依次设在燃烧器下方;该排烟装置包括有风机和烟道,该烟道连接在壳体下端并向上延伸到壳体顶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烟道连接在壳体侧面。
所述风机设在燃烧器上端或烟道出烟口处。
所述冷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有冷凝水收集盒,该冷凝水收集盒设在壳体底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倒置燃烧换热的方式,使冷凝水因重力全部流入设在壳体底端的冷凝水收集盒里,不仅避免了因冷凝水积存而导致的零件腐蚀问题,而且是热水器结构紧凑、体积更小,方便运输和安装。
2.本实用新型排烟方式上进上排方式,可根据情况设分强鼓或强抽不同机型,使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之间没有低温死角,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传统冷凝式燃气热水器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传统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燃烧器,2.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冷凝水收集盒,5.风机,6.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和功能,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进上排倒置燃烧冷凝式热水器,包括壳体以及设在壳体内的燃烧装置、冷凝换热装置、排烟装置、冷凝水处理装置以及电控装置,该燃烧装置包括有燃烧器1,冷凝换热装置包括有一级换热器2和二级换热器3,该燃烧器1倒置设在壳体内上端,一级换热器2和二级换热器3依次设在燃烧器1下方;该排烟装置包括有风机5和烟道6,该烟道6连接在壳体下端侧面并向上延伸到壳体顶端,风机5设在燃烧器1上端。冷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有冷凝水收集盒4,该冷凝水收集盒4设在壳体底端。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和附图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并不能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如风机可以设在烟道出口处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髓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任何变动,都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268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