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错排列于河道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33209.5 | 申请日: | 201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7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富;张秋卓;刘伟;徐亚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 |
地址: | 20006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错 排列 河道 中的 生物 接触 氧化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交错排列于河道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工、农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有机物含量超标严重,从而造成水体的严重富营养化。对于微污染的水源,传统的引水冲淤、调水等物理方法以及混凝沉淀、药剂杀藻等化学方法等水处理技术存在耗水耗电、见效慢,且指标不治本等缺点,难以保证安全、卫生的水质。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在曝气充氧条件下,自养型的硝化细菌和异养微生物以好氧生物膜的形式附着于填料表面上,一些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也栖息在生物膜上,并与多种藻类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源水与生物膜接触时,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物吸附、絮凝、氧化、硝化、合成和摄食等综合作用,使源水中氮、磷及有机物等逐渐被氧化和转化,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具有处理水量大、处理时间短、容积负荷高、出水水质较稳定、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管理方便等诸多优点,因此近年来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微污染河道治理方面,为便于操作管理,通常将生物接触氧化采用模块化技术来净化水质,通常采用将由多个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均布排列成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两条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沿河道方向排列成两纵列,两纵列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一一对应排列。但是,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长期置于河道中,容易受到风力、调水等的影响,因此这一排列方式存在以下缺点: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易被风力、水力等冲散,稳定性较差。由此,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间的排列方式也是一项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将两列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呈交错排列。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交错排列于河道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包括沿河道纵向布置的两列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其特征在于:该模块链由一列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与另一列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依次交错排布组成,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是在框架内以25条/m3布置弹性立体填料或组合填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可以保证原有技术中生物接触氧化模块所能达到的净化水质的目的,而且能增加生物接触氧化模块抵抗风浪的能力,提高其稳定性,同时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河道中的排布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在河道中的排布示意图。
指定图1为摘要附图。
参见图1,1为生物接触氧化模块;2为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清楚地。
实施例
对世博园白莲泾进行水质净化,河道长约150m,水量约1.6万方。
1、模块的设计:
每个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大小为5m×5m×1.5m,浸没于水下0.5m,用块石在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框架底部平面4个节点处均匀锚定,保证模块可以耐受一定的引排水。根据本例中世博园白莲泾河道的需要,采用16个立体填料式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和16个组合填料式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共32个生物接触氧化模块,每4个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分成两列,组成一组2×2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其中一列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与另一列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依次交错排布,8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呈一直线排布,参见图1。
2、水样的检测程序
(1)采样地点:
选取采用传统方式排布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河道,选取其中一处作为系统外对照点A,所述的传统排布方式即每纵列生物接触氧化模块一一对应排布的方式参见附图2;
选取中间的第4组生物接触氧化模块链中心位置作为系统内对照点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3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