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壁可喷雾气管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036328.6 | 申请日: | 2010-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8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傅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A61M16/01;A61M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孙大为 |
地址: | 2003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壁 喷雾 气管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呼吸治疗时的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全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呼吸机的快速发展,全身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呼吸机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后进行呼吸机治疗和抢救的情况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全麻手术的诱导插管、手术后的全麻苏醒还是危重病人留置气管导管进行呼吸机治疗和抢救期间,病人都会因气管导管刺激气管粘膜,引起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呛咳、恶心、呕吐、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这对病人尤其是并存高血压、冠心病及高颅内压的患者极为不利。目前临床上为预防发生这一问题有采用气管插管前单次气管内注入表面麻醉剂和增加使用镇静、镇痛剂等方法。但单次气管内表面麻醉仅能作用20-40分钟,对于手术苏醒阶段和需要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的病人作用很小,另外,大量使用镇静、镇痛剂可造成全麻病人苏醒延迟、影响危重病人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对病人的苏醒和愈后造成不利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时;苏醒期拔管时;需要呼吸支持治疗的部分危重病人等,由于气管导管对气管的直接接触刺激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波动,有时还比较剧烈。这种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呛咳、躁动等反应对高血压、冠心病、颅高压、先兆子痫等病人有时可能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引起严重意外。
为预防这类心血管反应的发生,临床常采用提高吸入麻醉药浓度加深麻醉或使用静脉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甚至肌松药等以减轻心血管反应,但是这可能抑制呼吸与循环,亦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梗阻;静注利多卡因1mg/kg,静注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1.5mg/kg等也可减轻这类反映,但药物发生作用的时机和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有时无法同步,徒增药量;还有通过局部使用局麻药如环甲膜穿刺、插管前咽喉气管内喷雾等方法,但此类方法不能重复用药,且前者还存在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侧壁可喷雾气管导管,其可以克服现有的气管导管对与之直接接触的气管的刺激,解决病人苏醒阶段的呛咳、恶心、呕吐的问题和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病人的痛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壁可喷雾气管导管,包括:导管体;所述的导管体背屈侧中央外壁上设有注气管,注气管的前端连接有环绕在导管体外周的气囊,后端为注气口;导管体另一侧外壁上设喷注药管,喷注药管于导管体前端封闭,喷注药管后端为喷注口,以肝素帽样保护帽封闭;在所述注药管表面上开有至少3个微孔作为雾化出药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用特制喷雾器将局麻药通过喷注药管的开孔均匀雾化喷注入与气管导管相接触的气管内粘膜和咽喉部,并可保证完善的麻醉作用。尤其在不改变气囊结构条件下,使与之接触的气管粘膜得到充分麻醉。通过局麻药的麻醉作用消除气管导管对气管和咽喉部刺激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局麻药使用时间和剂量可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气管导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侧壁可喷雾气管导管,包括导管体1,所述的导管体1背屈侧中央外壁上设有注气管2;所述注气管2在位于导管体1后端20cm处,与导管体1相游离;另一侧外壁上设有嵌于导管体表面的喷注药管3,后端与气管导管游离,游离端为喷注器接口,以肝素帽样保护帽封闭。所述的注气管2的前端连接有环绕在导管体1外周的气囊4,后端为连接有注气阀的注气口5。本实用新型的注气管2和喷注药管3都位于导管体1的外壁,不会引起导管体1直径增加;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喷注药管3和注气管2互不交叉,使得在成形本实用新型时,工艺较容易实现。
在喷注药管3前端开有3个斜向微孔7(雾化出药孔),分别位于气囊4前端1cm处1个,气囊4后端1cm处和2cm处各1个。气囊4两侧微孔7开孔方向朝向气囊4,角度≤30°,气管导管后端2cm处微孔7开孔方向朝向声门侧,角度≤30°,孔径为0.5-1.0mm或≤1/2喷注药管直径,开孔方式可为斜向锥形。通过使用特制的喷雾器,将喷雾管刺入保护帽内,抽尽气囊4内气体即可喷雾用药。由于开孔方向的特别设计和喷雾用药,所以不需要过多的出药孔,不需要过多的用药量既能保证气管导管在气管内无论是纵向和轴向的接触面均可被雾化药物充分覆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6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