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降温效果的泵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020043211.0 | 申请日: | 201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张茂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茂坤 |
主分类号: | F04B53/08 | 分类号: | F04B53/08;F04B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温 效果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尤其涉及一种具降温效果的泵构造。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泵构造,该种泵通常被使用于小型机具(如:喷雾机)的液体输送,其包含有一缸体10,缸体10内设有一活塞柱20,活塞柱20可受一动力机构(如:引擎或马达,图中未示)的驱动而位于缸体10内往复运动,缸体10两侧分别设有排水座11与进水座12,该两排水座11与缸体10间形成活塞室13,且该两排水座11与活塞室13间各设有一止逆阀14,该两排水座11间连接有一排水管15,该排水管15上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口151,且两排水座11与排水管15间各设有一止逆阀16,而另两进水座12间则连结有一进水管17,且该进水管17上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进水口171;借此,可借由活塞柱20的往复运动,将液体(如:液体农药或液体肥料)由进水管17的进水口171吸入活塞室13内,然后经由活塞柱20的往复运动加压,由排水管15的排水口151排出。
上述现有泵,由于活塞柱20是于缸体10内及活塞室13内呈快速往复运动,因此很容易产生高温,以致活塞柱20及其上所设的密封元件30很容易损耗变形,而影响泵的加压输出,进而影响泵的使用寿命。由是,如何在泵加压输送液体的同时,能利用所输送的液体对泵冷却降温,以提高泵的使用寿命,乃为目前业者所致力研发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降温效果的泵构造,在泵加压输送液体的同时,可利用所输送的液体对泵冷却降温,以提高泵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降温效果的泵构造,包含有一缸体、缸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排水座与进水座;其中:
缸体,其内设有一活塞柱,活塞柱受一动力机构的驱动而于缸体内往复运动,缸体相对于活塞柱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一排水通道与进水通道,排水通道上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口,该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接头使形成排水端,该进水通道上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进水口,该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接头使形成一进水端;
排水座,设于缸体的左、右两侧,排水座内设有一输水通道,输水通道一端形成一加压室,该加压室供活塞柱一端伸入,输水通道另一端连通缸体的排水通道,并于输水通道与排水通道间设有一止逆阀;
进水座,分别设于排水座左、右两侧,进水座内设有一输水通道,输水通道一端与排水座的加压室连通,并于输水通道与加压室间设有一止逆阀,输水通道另一端连通缸体的进水通道;
借由上述构造,提供一种在泵加压输送液体的同时,可利用所输送的液体对泵冷却降温,提高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泵的组合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I-I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I-I剖视图,显示液体由缸体的进水口吸入,然后由进水通道经输水通道、止逆阀吸入活塞室内,借由活塞柱的加压,使液体由输水通道汇流至缸体的排水通道,并由排水口排出的状态。
图7是图4所示的I-I剖视图,显示液体由缸体的进水口吸入,然后由进水通道经输水通道、止逆阀吸入活塞室内,借由活塞柱的加压,使液体由输水通道汇流至缸体的排水通道,并由排水口排出的状态。
图中标号说明:
<现有技术>
10缸体
11进水座
12排水座
13活塞室
14止逆阀
15排水管
151排水口
16止逆阀
17进水管
171进水口
20活塞柱
30密封元件
<本实用新型>
40缸体
41排水通道
411排水口
42进水通道
421进水口
43排水接头
44进水接头
50A排水座
50B排水座
51输水通道
52加压室
53止逆阀
60A进水座
60B进水座
61输水通道
62止逆阀
70活塞柱
80密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茂坤,未经张茂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3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