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混式旋喷光纤传感监控燃气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4802.X | 申请日: | 2010-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8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坤;王维阁;孙晓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宏坤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26;F23D14/62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31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混式旋喷 光纤 传感 监控 燃气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特指一种增混式旋喷光纤传感监控燃气燃烧器,属于燃气燃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工艺窑炉、炼钢炉、炼油厂加热炉、油田加热炉等装置上使用的85%-90%燃气燃烧器都是依靠进口,这些进口燃烧器大多是国外品牌,如意大利百德(Bahur)、德国扎克(Saacke)、日本奥林匹亚(olympia)、芬兰奥林(Oilon)、英国海威(Hamworthy)等等。它们大多采用燃气通过直管喷入炉膛,配风方式也采用直线配风,也有采用燃气通过直管喷入,配风方式采用垂直配风,燃烧器技术都比较简单明了,只不过燃烧器辅助的自动化程度十分成熟,所以在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用户对其认知度较高。最近的十年时间中,我国也相继诞生了几家自主研发燃烧器的生产企业,它们的辅助自动化程度不高,但在燃烧器本身的结构设计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有采用燃气通过旋流片旋转喷射,配风采用旋转配风,也有采用多次配风的方式。但至今还没通过实时监控技术来调整燃气与空气的最佳配比度,而且采用配风的方式都需要添加大量的鼓风动力,如申请号为00810502.2、名为“燃油燃烧器的监控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其采用火焰传感器对燃烧火焰的监控来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探测对象为火焰, 且只适用于燃油燃烧器;而申请号为200520039730.9、名为“一种烟气自回流蓄热式燃气燃烧器”的发明专利申请,虽然适用于燃气燃烧器,但其也只是对火焰进行探测,而且需要设置鼓风机,必须额外为其提供鼓风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燃烧器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设计一种增混式旋喷光纤传感监控燃气燃烧器,首先,能够保证燃气与空气混合的最佳配比度,使空气系数最大限度趋近于1;其次,能够通过多次配风,使燃气自动、提前配风,减少配风所需要添加的动力;另外,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极大地减少混合气体燃烧前的最后配风量,使排烟温度最大限度降低,获得热量被吸收的时间,提高燃烧炉的热效率;还有,采用不需要供电的光纤传感技术,节电安全,同时能够保证精细测量。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增混式旋喷光纤传感监控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管、混合通道、光纤传感器、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第一混合室、第二混合室、第三混合室、锥形燃气喷头、固定法兰盘、燃烧器外管、燃烧器内管、燃烧器配风通道、稳燃盘;其中,混合通道包括上部开有孔的燃气管、上部开有孔的套管,且所述套管与所述燃气管呈同心圆;其中,燃烧器外管下部与固定法兰盘连接,在法兰挡板中心开孔引入带有阀门的小径燃气管并连接,将带有阀门的空气管引入并与所述燃烧器外管连接,燃烧器外管与燃烧器内管之间形成燃烧器配风通道,燃烧器配风通道上部顶端设有稳燃盘并与之连接,稳燃盘涡流片的旋转方向与燃气喷头涡 旋孔的旋转方向一致,在空气管入口处、燃气管与燃烧器外管之间设有固定支架并连接,燃烧器内管与固定支架连接;燃烧器内管中部设有第一混合室,第一混合室上部连接第一混合器,第一混合器上部连接第二混合室,第二混合室上部连接第二混合器,第二混合器上部与所述锥形燃气喷头连接,中间构成第三混合室,锥形燃气喷头与燃烧器内管连接;第一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稳燃盘外部圆周上,第二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第二混合器上部中心,第三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稳燃盘外部圆周上,第四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第二混合室内、燃烧器内管的内壁上,第五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第一混合室内、燃烧器内管的内壁上,第六光纤传感器固定连接在燃气管与固定支架交接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为焊接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增混式旋喷光纤传感监控燃气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图1的B-B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锥形燃气喷头
2a-2f 光纤传感器
3 稳燃盘
4 配风通道
5、21 固定支架
6 风道
7-8 套管
9 燃烧器外管
10 法兰盘螺栓
11 小径燃气管
12 阀门
13 固定法兰盘
14 空气管
15 燃烧器内管
16 、18、20 混合室
17、19 混合器
22-24 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宏坤,未经王宏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48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炭灰化炉
- 下一篇:直吹式煤粉锅炉防爆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