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肌腱椎体康复保健垫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9339.8 | 申请日: | 2010-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9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蒋加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加顺 |
主分类号: | A61H1/00 | 分类号: | A61H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4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肌腱 康复 保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用品,特别是一种用于对人体脊柱、腰椎和颈椎起到保健作用的肌腱椎体康复保健垫。
背景技术
人体的脊柱是神经系统的枢纽,是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年轻时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体形影响很大,如学生、电脑前工作者和驾驶员等人群,由于缺少体力劳动和锻炼,长年下来会导致肌肉、肌腱、关节、骨骼方面的疾病及因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各种病症。虽然以前也有各种靠垫和躺垫,但一般都没有设置对脊柱、腰椎和颈椎全方位的保健设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对人体脊柱、腰椎和颈椎起到保健作用的肌腱椎体康复保健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肌腱椎体康复保健垫,包括软质塑料制成的垫体1,其特征是所说的垫体1上正面纵向两侧设置有凸起的按摩功能柱5与中部凹形定型槽2相连,垫体1上背面横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的底座3。
所说的垫体1有与之配套组装用的固定组装带6,固定组装带6上有可卡进底座3的组装孔7;所说的垫体1背面横向间隔有1-3个底座3,底座3的形状是两端凸起中间有凹部4;同理在固定组装带6相应部位也有1-3个组装孔7,固定组装带6上两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在椅背的柔性搭扣8。
所说的底座3是3个,位于中间的底座高于两端的底座。
所说的底座3做成中空,其中空内腔中嵌入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在垫体上正面纵向两侧设置有凸起的按摩功能柱和中部凹形定型槽,垫体背面横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的底座,对人体的脊柱、腰椎和颈椎及肌腱、肌肉起到按摩作用。尤其是对于驾驶员在车子运行中与每一次减速加速中起到对背部、腰部的椎体边缘肌腱、肌肉群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间承受力,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并且使脊柱内神经指令系统更加通畅。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后视图。
图3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4是固定组装带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1-垫体、2-凹形定型槽、3-底座、4-底座凹部、5-按摩功能柱、6-固定组装带、7-组装孔、8-柔性搭扣。由软质塑料制成的垫体1是个长方体,如图1所示,中间呈现出凹弧形状称为凹形定型槽2,为了更好看出其形状,有A-A剖视见图3。垫体1正面纵向两侧设置有凸起的按摩功能柱5与中部凹形定型槽2相连。从图2中看出,垫体1背面分布有三个底座3,底座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垫体1从图1与图2中看出,两端有凹弧形状,适应于人体颈部的形状。每个底座3上也是两端有凸起的柱状与中间的凹弧形相连,其截面形状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把保健垫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特设置有三个固定组装带6,其上设置有可卡进底座3的组装孔7,组装带6上两端设置有安装在椅背上的柔性搭扣8,从图4中看出柔性搭扣8分布为三个,也可以只用一个或两个,能使组装带6固装在椅背上即可。为了使人体平躺在垫体1上时,对人体脊柱椎体有放松作用,底座3的中间底座做成高于两端的底座,对人体的脊柱中部顶起,使垫体1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个弧度。为了使保健垫具有磁疗作用,将底座3做成中空,在底座3的中空内腔中嵌入磁铁。垫体1用软质塑料做成,其软质塑料的硬度要求比肌肉硬点,比骨骼要软点,既要锻炼肌肉又不能伤害骨骼;垫体1可按照需要设计成大小各种型号,大的适合腰椎和脊柱变形移位的康复保健,小的适合颈椎康复保健。凹形定型槽2放在腰椎和颈椎后面(坐着时)或下面(躺着时)架空腰椎和颈椎,按摩功能柱5支撑椎体边缘的肌腱肌肉群,使椎体得到放松,当身体在活动状态时,保健垫凸凹形设计受到压力时,凹向收缩,减少压力时伸展返原,保健垫在收缩伸展返原过程中,中间部位就象有一只手在推拿人体背部的肌肉群,椎体之间的肌腱也受到伸展收缩受力运动起到锻炼运动达到康复保健作用。从图3中看出,底座3凹弧形开口,起到增加保健垫的伸缩弧度作用。本保健垫对于学生、电脑工作者和驾驶员等人群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防止身体左右不对称,防止脊柱S型变形,保护脊柱内的神经枢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加顺,未经蒋加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3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