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9447.5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5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3/00 | 分类号: | A01M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3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蚊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蚊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预防蚊子叮咬以及蝇子骚扰的产品中,多是利用杀虫剂或者电击把蚊子和蝇子致死,例如蚊香杀虫剂、电蚊拍等化学和物理的杀虫方式,这样存在以下问题:1)蚊子和蝇子作为生态链中具有其合理的生态位,过渡杀灭具有影响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性;2)由于蚊香杀虫剂的大面积使用,蚊蝇抗性越来越大,为了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使用剂量在不断地增加,对人的毒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越来越存在更大的风险;3)使用物理方法例如电蚊拍,也是使用电把蚊蝇电击致死,其中电击时发出可怕的声音,使使用者感觉到恐惧,尤其是对女人、幼婴儿以及老年人使用者更甚,而且,使用电击方法,对人被电击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还存在较大电磁场,可能长期使用,磁场对人的身体具有不利影响;4)有的产品使用物理化学综合方法,例如先使用引诱剂把蚊蝇吸引到一个装置附近利用风扇吸力把蚊虫吸入装置内杀死。这种装置的引诱剂对人是否安全,值得怀疑,而最终把蚊蝇杀死,也不符合生态治理的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对人体安全、驱蝇驱蚊效果好而不杀死蚊子、制造成本低廉且加液方便的电热驱蚊蝇装置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包括电加热器及与电加热器连接的液体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储存瓶中穿插设置吸液管,吸液管中穿插设置线绳,线绳位于液体储存瓶外的一端与电加热器连接。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器与液体储存瓶螺纹连接,线绳伸出电加热器的一端与电加热器中的散热片连接。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储存瓶壁上设置加液管,加液管的端口连接设置加液管盖。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储存瓶端口上连接设置盖子,吸液管穿过盖子穿插设置于液体储存瓶中。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储存瓶配合设置加液装置,加液装置包括加液瓶及与加液瓶连接的尖型盖,尖型盖的端口直径小于吸液管直径,尖型盖头部可伸入吸液管中进行加液。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器的功率为3-8W,加热温度为100-180℃,电加热器上设置开关或不设置开关。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液管由玻璃或耐热塑料构成。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绳的长度大于吸液管的长度,线绳由棉线、毛线或麻线构成。
所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储存瓶中设有驱蚊蝇液、食用白醋、大蒜水、水、空气清新剂、杀菌剂或抗病毒剂。
上述的一种电热驱蚊蝇装置,设计合理新颖,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安全性高。相比蚊香杀虫剂和电蚊拍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人畜更安全。2.生态风险性低。本实用新型的作用是驱赶蚊蝇而不杀死它们,因此没有生态风险。3.使用范围广。家庭、办公室、厕所等,还可用于禽畜养殖场。4.使用简单方便。只要将本装置插上电源,就可以使用,同时加液也简单方便,只需通过加液装置插入加液管进行加液。5.制造成本低。制造成本低于4元/套。6.使用效果好。利用加热器来挥发线绳上的驱蚊蝇液,使得驱蚊蝇液的挥发更加持久均匀。7.通过调节线绳出头吸液管的长度,可以根据使用者需要调节液体挥发速度,以适应不同的房间大小。8.多功能。不仅具有驱蚊驱蝇效果,达到保护人畜不被蚊蝇叮咬和骚扰。另外,根据液体储存瓶所装液体不同,还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空气清新、空气杀菌、空气抗病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液体储存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加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加热器;2-液体储存瓶;3-加液管盖;4-加液管;5-线绳;6-吸液管;7-盖子;8-尖型盖;9-加液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林学院,未经浙江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4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