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果袋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50276.8 | 申请日: | 201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7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方沤鹏;武传宇;杨蒙爱;朱慧;马晓阳;方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果套袋,尤其是适用于机械套袋作业,也适用于人工套袋作业的水果套袋。
背景技术
水果套袋技术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的果园生产技术,作为生产优质高档果品和绿色果品的一项高效可靠的配套技术,在果园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水果内、外在品质和果园生产效益。面对套袋劳动作业时令性强,作业量大,劳动强度大,重复性高等特点,适用于不同种类水果和果袋的套袋机械的相关研究工作也被提上议程。
对于水果套袋机械,目前日本的M.Monta等人研制了一种葡萄生产的多功能机器人,该机器人只需更换其末端执行器就可实现不同的功能,如疏果、套袋、喷药等。此套袋执行末端可连续进行套袋作业,将果袋一个一个地套在幼果上。其有两个平行的机械手,可张开和闭合操作;还有一个果袋输送装置,由下往上输送果袋给机械手。与之配套的果袋上端有两个相向的弹簧。当果袋由输送装置和手指携带时,弹簧处于拉紧状态,果袋张开。当果袋喂入器将果袋送给手指后,从幼果下面接近果实,垂直上行,直到把幼果装进果袋。最后在机械手的作用下,弹簧变形把袋口封闭,果袋便固定在果梗上。国内方面,则有关于半自动化苹果套袋机的报导,其是依靠人工拉动绳索,驱动一凹一凸两“V”型块相互靠扰啮合,使得果袋口的细铁丝发生塑性变形来实现果袋封口的。其他则少有水果套袋机械的公开报导。
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果袋,其结构一般是金属丝垂直于袋口的角度嵌入袋体的一侧。其使用时需人工将金属丝扭转90度,将其缠绕在果柄上以达到果袋封口的目的。而由于当前套袋机械的缺乏,相应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果袋的研究报导也非常少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果袋的改进,该果袋应既可用于机械化套袋作业,也适用于人工作业,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新型果袋,包括一端开口的袋体,其特征在于袋体的开口部位的一侧或两侧固定着若干根细金属丝,这些细金属丝沿着袋口边沿平行布置,且被包覆粘接在袋体上。
所述细金属丝的两端端部向下或向上弯折。
所述细金属丝的直径为0.1-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该产品结构简单,方便由普通袋改装而成;2、该产品既适于果园机械化生产,又可适用于人工作业,其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新型果袋,包括一端开口的袋体1,袋体底部制有若干透气切口2;这些结构均与现有的果袋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在袋体的开口部位3的一侧或两侧固定着若干根(优选二到四根)细金属丝4,这些细金属丝沿着袋口边沿平行布置。
所述细金属丝包覆粘接在袋体上;对于纸质袋体,可用胶水包覆粘接固定细金属丝;对于塑料薄膜袋体,可采用热熔粘接方式包覆固定细金属丝。
一般的,细金属丝在袋口两侧双向对称布置的结构,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细金属丝在袋口单侧布置的结构,适用于人工作业。所述金属丝的两端的端部4-1卷曲(两端向下或向上弯折)后,包覆粘接在袋体上。多根布置时,卷曲方向相对布置,当人工作业时,可以防止金属丝末端扎伤套袋作业者或者果柄,当机械化作业时,也可保护套袋机械的封口装置不被金属丝扎坏,以及保证果袋封口的顺利进行。
所述细金属丝的直径一般为0.1-1.5mm。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是:
当撑开的袋口在机械或人工作用力下合扰时,袋口布置的细铁丝随着袋口收缩皱折,产生弯曲变形,直至将果袋固定幼果的果柄上。
该种果袋在用于机械化套袋作业时,袋口细金属丝双侧对称布置。其实施方式为:合扰臂以细金属丝布置的方位从撑开的果袋两侧同步向中心合扰,袋口部分所镶嵌的细金属丝逐步均匀皱折,最终袋口被集中约束到果柄周围,细金属丝弯曲定型完成封口。
该种果袋在人工套袋作业的情况下,袋口细金属丝可单侧布置以节约成本,其实施方式为:先将幼果套入果袋内,然后将果柄置于袋口中央位置。再将果袋布有细金属丝的一面向另一侧未布有金属丝的方向包裹,将另一侧未布有金属丝的果袋及果柄紧紧包裹在中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50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鱼饵
- 下一篇:用于施肥机的下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