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封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56222.2 | 申请日: | 2010-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港;何炜燊;刘维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39/00 | 分类号: | E05B39/00;G08C23/06;G06K19/067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5230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封条。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物资的供应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货柜主要是为了避免运输途中可能发生掉包、失窃,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机械锁把货柜门锁紧或者是在货柜门上粘贴一次性封条。采用机械锁容易被人在运输过程中私自拆卸,或者私配钥匙开启货柜门,因此安全性不高;使用一次性封条,污染环境,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对货物的安全性进行监控,以提高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的电子封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封条,包括封体、与封体连接的螺栓及位于所述封体内的电路单元,所述封体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镶件,所述电路单元包括存储电子封条数据信息的存储模块、接收检测信号的检测模块、与所述检测模块相连根据检测信号判断电子封条是否非法开启的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将控制模块检测到电子封条非法开始时产生的告警信息及电子封条数据信息发送出去的射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存储模块、射频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内。
优选地,所述电路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指示电子封条的工作状态的LED模块。
优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检测红外反射信号的红外检测模块及检测光信号的光检测模块。
优选地,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为电子封条提供电能的电源模块。
优选地,所述电路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为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时钟信号的时钟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垂直镶件并背向开口处设有凸块,所述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凸块内。
优选地,所述封体为U型。
优选地,所述螺栓的一端设有弹性垫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部的靠近U型内侧的表面为平面状、锯齿状或者是波纹状。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封条可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控制模块根据由检测模块获得的检测信号判断电子封条是否非法开启,当判断电子封条非法开启时产生告警信息,将告警信息与电子封条数据信息通过射频模块发送出去;通过监控门的开启状态,对运输的货物进行监控,同时通过发送电子封条数据信息,还可以具体知道是哪一车辆的哪一货柜的发出的告警信息,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另外,检测模块还包括红外检测模块和光检测模块,若两模块中有一个不能正常工作时仍然能够对货柜门进行监控,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在封体的第一端部设有螺栓,螺栓通过旋转顺时针拧动,使得电子封条能固定在门的侧边,方便、快捷的安装或拆卸电子封条,使得该电子封条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螺栓的一端设有一弹性垫片,通过弹性垫片与货柜门的紧压,可以减少对货柜门和电子封条的压强,进而增加电子封条及货柜门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端部的靠近U型内侧的表面为平面状、锯齿状或者是波纹状,可以增加电子封条与货柜门的摩擦力,不需要过大的旋转螺栓的拧力固定电子封条在门上,省力、便捷。
【附图说明】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附图,然而所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封条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封条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封条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封条的安装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封条包括U型封体和螺栓5,U型封体的第一端部1和第二端部2通过镶件3连接。
U型封体内设置电路单元;第一端部1设有控制模块10、与控制模块10连接的存储模块40、射频模块60、时钟模块50和电源模块30。该第一端部内设置的电源模块30与外界连接的充电端口10设置在第一端部垂直U型开口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562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