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热疗罐有效
申请号: | 201020056279.2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2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任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九龙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A61H39/06;A61H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热疗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热疗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疗罐,由罐体和罐盖组成,罐体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按摩球珠,罐体是由陶瓷材料制成的单层壁结构,内部设有电加热件,通电后,电加热件即可对罐内的水进行加热,当罐内的水加热后,通过罐体底部的按摩球珠即可对人体进行热疗。这种热疗罐虽然使用普遍,但有以下缺点:(1)由于热疗罐的罐体为单层壁结构,不隔热,罐内的水加热后,很快会冷却下来,尤其是冬天,冷却的更快,这样又需要对罐内的水通电加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2)由于在热疗过程中,是通过手持热疗罐来进行热疗的,因此,罐内的热水会传递给人手,当罐内热水温度很高时,会烫手;(3)在热疗罐内设置电加热件,虽然对罐内的水加热方便,但是水温无法控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对人体进行热疗,使热疗效果欠佳;(4)热疗罐功能单一,只具有热疗用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保温、点穴、拨筋于一体的多功能热疗罐。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热疗罐,包括罐体以及与所述罐体配合的罐盖,所述罐体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按摩球珠,所述罐体为双层壁结构,包括外壁和内壁,所述外壁和内壁之间为真空层或保温材料做成的隔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罐盖上设有点穴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点穴结构为与所述罐盖一体成型的圆锥状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罐盖上设有拨筋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拨筋结构为与所述罐盖一体成型的片状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罐体设计为带外壁和内壁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防止了罐内热水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起到了对罐内热水的保温作用,延长了热疗罐的使用时间,且使用时,不会烫到手;本实用新型还避免了在罐体内设置电加热件,降低了成本,由于罐体具有保温作用,水温恒定,既不会过高也不活过低,保证了热疗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将点穴结构和拨筋结构集成到罐盖上,在使用热疗罐对人体进行热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人体进行点穴治疗和拨筋治疗,实现了热疗罐的多功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热疗罐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罐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热疗罐,包括罐体1以及与所述罐体1配合的罐盖2,所述罐体1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按摩球珠3,所述罐体1双层壁结构,包括外壁11和内壁12,所述外壁11和内壁12之间为真空层或保温材料做成的隔热层。使用时,将预先加热好的热水加入罐体1内,然后盖上罐盖2,在人体需要热量的部位来回移动热疗罐,热水的温度通过罐体1的罐底13传递给人体,按摩球珠3起到对人体按摩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体热量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罐体设计为带外壁11和内壁12的双层结构,有效地防止了罐内热水的热量传递到外壁11,起到了对罐内热水的保温作用,延长了热疗罐的使用时间,且使用时,不会烫到手;本实用新型还避免了在罐体1内设置电加热件,降低了成本,由于罐体1具有保温作用,水温恒定,既不会过高也不活过低,保证了热疗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罐盖2上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圆锥状的点穴结构21和片状的拨筋结构22,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将点穴结构21和拨筋结构22集成到罐盖2上,在使用热疗罐对人体进行热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人体进行点穴治疗和拨筋治疗,实现了热疗罐的多功能化,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九龙,未经任九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562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