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升降式晾衣架及电动升降式晾衣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56595.X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8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友 |
主分类号: | D06F57/12 | 分类号: | D06F5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晾衣架 电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升降式晾衣架及电动升降式晾衣架。
背景技术
目前居住的阳台,一般都设有升降式晾衣架用于晾晒衣物。现有的升降式晾衣架通常都是由固定支架、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可转动的卷绳器、钢丝绳、及由钢丝绳带动的晾衣杆构成,钢丝绳一端固定到晾衣杆上,另一端缠绕在卷绳器上,通过卷绳器的卷动,收卷钢丝绳,带动晾衣杆上下升降运动。
之所以要设置卷绳器,是为了能让钢丝绳在收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卷绳器的导向顺序的缠绕在卷绳器上,避免出现排线混乱的情况。可是即使设置了卷绳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钢丝绳在出现了一定的形变或震动后,就很可能出现不能很好的缠绕在卷绳器上,导致卷绳器上的钢丝绳互相缠绕,排线混乱,升降式晾衣架不能正常的升降,钢丝绳磨损严重,故障率较高,升降式晾衣架的寿命较短。
本申请人曾于2009年9月18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种发明名称为:一种升降式晾衣架(申请号:CN200920205191.X)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通过扁平的带状的传导带代替钢丝绳的升降式晾衣架,其包括固定支架1,加强筋2,安装孔3,卷带器4,控制板,卷轴6、电机、由卷轴带动的晾衣杆,及扁平的带状的传导带,所述的传导带的一端固定到晾衣杆,另一端与卷轴连接;所述的电机带动升降式晾衣架的卷轴运转,具体结构如如图1所示。扁平的带状传导带在缠绕的时候可以自行缠绕在一起,而不会出现缠乱、互相缠绕打结等现象,其故障率较低,延长了晾衣架的寿命。上述晾衣架的带状的传导带在晾衣架上有一个直线狭缝状的入带口,以限制传导带的位置,保证传导带能缠绕在一起。可是这样的升降式晾衣架在晾衣杆晃动的前提下卷带上升的时候,直线型的入带口左右不能吃力,有可能在传导带卷动上升的时候,带子倾斜而折叠得卷在一起,导致传导带卷在卷轴上堆积,传导带不能很好的受力,晾衣架容易发生故障,对升降式晾衣架的使用寿命有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发生故障的升降式晾衣架及电动升降式晾衣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升降式晾衣架,包括卷轴、由卷轴带动的晾衣杆,其中,所述的升降式晾衣架还包括扁平的带状的传导带,其一端固定到晾衣杆,另一端与卷轴连接;所述的升降式晾衣架上设有供传导带通过的狭缝状的入带口;所述的入带口包括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的受力面。
所述的入带口呈圆弧形的狭缝状。圆弧形的入带口会给传导带一个圆弧的支撑面,圆弧面具有无数个不同角度的受力面,能在传导带晃动的时候,给出最好的支撑力,使得传导带不会在晃动的时候滑动,更好的解决了传导带折叠堆积卷在一起的问题。
所述的升降式晾衣架的卷轴上的两端处,设有与升降式晾衣架的固定支架相固定的卷轴端套,所述的入带口分别设置在每个卷轴端套的底部。这样的设计使得入带口设置在卷轴两端外侧的卷轴端套上,与卷轴的结构更为紧密,使得入带口不必设置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的体积可以进一步减小。且入带口和卷轴的一体化设计,也更加便于升降式晾衣架的安装。
所述的升降式晾衣架的卷轴两端为卷带器;所述的卷带器设置在卷轴端套内;所述的卷带器的芯径小于卷轴的直径;所述卷轴端套的直径与卷轴的直径相一致。将传导带缠绕在卷带器上,间接的通过卷带器与卷轴连接,可以更方便的对传导带或卷带器进行零件的更换,便于维修;且卷带器的直径部分可以做成小于卷轴的直径,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卷带器卷满传导带后的直径,进而减小升降式晾衣架的厚度,以节约较为有限的高度空间;而减小了卷带器部分的芯径,就使得卷轴端套的直径可以做成与卷轴直径几乎相同,卷轴端套和卷轴的一体化程度更好,更加美观且更便于安装。
所述的卷轴端套包括端套壳及卡板;所述的入带口设置在端套壳上,且端套壳上设有与入带口相通的狭缝;所述的卡板卡合在端套壳上设置有狭缝的位置处,用于封堵所述与入带口相通的狭缝。这样的设计使得在将传导带安装到卷轴端套中去时,可直接将传导带通过端套壳上的与入带口相通的狭缝直接安装到卷轴端套中,再通过卡板封装,而不需要将长长的传导带从带子的一端直接穿入,安装更加方便。
所述狭缝状的入带口的边沿处设有倒角。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小入带口的边沿对传导带的摩擦。
所述的入带口呈S形的狭缝状。这样的设计也能很好的提供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的受力面,但对传导带的摩擦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友,未经王金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565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发动机的复合转子系统及风力发动机
- 下一篇:分体式绞车底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