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式电加热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0522.6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2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傅敏;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3/00 | 分类号: | F24H3/00;F24H9/20;F24H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式电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式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管式加热设备通常用于气体或液体的加热,传统的管式加热设备通过燃料进行加热,但其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加热强度不易控制,且有一定污染,目前出现了管式电加热设备,但现有的管式电加热设备依然存在能耗过高、降温缓慢等问题,且目前常用的缠绕型加热管不易于拆卸,给设备维护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式电加热炉,可在气体进入换热管前进行预热,从而节约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管式电加热炉,包括炉体和设置于炉体内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管道、气体出口管道,另一端设置有物料进出口,换热管的外壁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气体入口管道通过预热管与换热管内腔连通,所述换热管与气体入口管道相对的另一端通过回流管道与气体出口管道连通,所述气体出口管道中包括一预热部,所述预热管贯穿预热部。
进一步,所述管式电加热炉还包括电控系统,所述电控系统由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组成,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换热管与回流管道的连接处,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电源回路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加热管为至少3根U型电加热管,分别沿轴向固定设置于换热管的外侧壁;
进一步,所述预热管为14根,所述气体入口管道内与预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匀流板;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上固定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一端通过冷却进气管与炉体外部连通,所述冷却进气管远离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阀门和电磁风扇;
进一步,所述冷却管与电加热管数量相同,分别设置于每2根电加热管之间;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出气孔;
进一步,所述预热管和/或冷却管为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设置有预热管和回流管,通过回流管回流的加热后的气体为预热管内的气体进行预热,可降低电加热的能耗;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可通过检测加热的气体温度来实时控制电加热管的功率,使加热精度准确,可进一步降低电加热能耗;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设置了降温装置,在保证换热管不爆裂和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冷却空气对换热装置及电加热管进行冷却,可减少降温时间;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U型电加热管,方便拆卸与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使用本实用新型管式电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使用本实用新型管式电加热炉散热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2,本实施例的管式电加热炉,包括炉体1和设置于炉体1内的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管道3、气体出口管道4,另一端设置有物料进出口5,换热管2的外壁设置有电加热管6,所述电加热管6为3根U型电加热管,分别沿换热管2的轴向镶嵌于换热管2的外侧壁;所述气体入口管道3通过预热管7与换热管2内腔连通,所述预热管7可为一根或多根,本实施例中为14根,所述气体入口管道3内与预热管7的连接处设置有匀流板9;所述换热管2与气体入口管道3相对的另一端通过回流管道8与气体出口管道4连通,所述气体出口管道4中包括一预热部41,所述预热管7贯穿预热部41;还设置有3根冷却管12,一根冷却管12设置于2根U型电加热管之间,所述冷却管和电加热管6通过耐火材料层10固定于换热管2外壁,所述冷却管12在与U型电加热管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出气孔,以便冷却气体通过冷却管12进出,由此带走换热管2中的热量,所述冷却管12的一端通过冷却进气管13与炉体外部连通,所述冷却进气管13远离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阀门14和电磁风扇15;所述预热管7和冷却管12为不锈钢管,所述换热管2为陶瓷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0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