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功耗话音端点检测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1214.5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5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梁峰;杨勇;张凡;曹军勤;杨森;张勋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烽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1/00 | 分类号: | G10L11/00;G10L21/02;G10L1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7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耗 话音 端点 检测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话音端点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功耗话音端点检测模块。
背景技术
各种话音端点检测(VAD)技术的根本出发点都在于寻找能够有效区分话音段与无话音噪声背景的统计判断量,最终归结为门限设置。目前,主要使用的传统的统计特征量方法包括:短时能量、短时过零率、短时自相关函数、信息熵、倒谱及MEL系数等方法,不同VAD检测方法大多基于这几种方法的不同组合。
一般来说,单一的统计判断量的检测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仅适合某些场合,不同VAD方法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环境下的背景噪声变化较大,且话音随者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语种、声调、声强、语速等变化而变化,因此,基于多统计量与多判决门限的联合判决准则成为VAD检测研究的方向,但多门限的判决往往要求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比较高,功耗比较大,对于一些处理能力较低的平台如单片机、ARM7处理器等则无法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低功耗话音端点检测模块,其设计新颖合理、接线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采用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决,减少了话音检测过程出现的误判漏判,并且运算量少,功耗低,适用于各种低速处理平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功耗话音端点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话音信号检测单元、采用短时能量与短时平均过零率相结合的特征量统计方法对话音信号检测单元所检测的话音信号进行话音端点检测的处理器单元以及分别与话音信号检测单元和处理器单元相接的电源管理模块;所述处理器单元包括由主处理器和与主处理器相接的协处理器组成的双核信号处理单元以及与主处理器相接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模块,所述话音信号检测单元接主处理器。
所述话音信号检测单元包括语音传感器和与语音传感器相接的A/D采样电路,所述A/D采样电路接主处理器。
还包括分别与主处理器相接的A/D转换模块和D/A转换模块。
所述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或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设计新颖合理、接线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智能化程度高。
2、过零率算法采用双重过零门限,减少在高噪声背景下出现的虚假过零率,从而减少话音误判。
3、运算量少,功耗低,适用于各种低速处理平台,例如单片机、ARM7等处理平台。
4、采用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决,具体是采用短时能量的统计特征,分清浊音段;采用短时过零率统计量,分清清音段,减少了话音检测过程出现的误判漏判。
5、采用实时统计方法,减少话音句与句之间的误判,较少话音之间的间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接线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采用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决,减少了话音检测过程出现的误判漏判,并且运算量少,功耗低,适用于各种低速处理平台。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话音端点检测的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话音信号检测单元; 1-1-语音传感器; 1-2-A/D采样电路;
2-处理器单元; 2-1-主处理器; 2-2-协处理器;
2-3-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模块; 2-4-A/D转换模块; 2-5-D/A转换模块;
3-电源管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话音信号检测单元1、采用短时能量与短时平均过零率相结合的特征量统计方法对话音信号检测单元1所检测的话音信号进行话音端点检测的处理器单元2以及分别与话音信号检测单元1和处理器单元2相接的电源管理模块3。所述处理器单元2包括由主处理器2-1和与主处理器2-1相接的协处理器2-2组成的双核信号处理单元以及与主处理器2-1相接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模块2-3,所述话音信号检测单元1接主处理器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烽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烽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12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患者支承系统的纵向驱动器
- 下一篇:智能卡远程控制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