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油管润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08618.7 | 申请日: | 2010-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8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罗东;李德清;孙晓明;孟庆珍;李红;乔春;刘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B05C1/06 | 分类号: | B05C1/06;F16L58/02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技经专利事务所 42219 | 代理人: | 王春玲 |
地址: | 43402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油管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油管作业设备润滑连续油管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连续油管作业机由连续油管、油管滚筒、注入头、连续油管导入装置、连续油管润滑装置、计数器装置、软管滚筒等组成。
当连续油管作业从井内起出时,需要对连续油管进行润滑,对油管进行防护。目前国内外已有连续油管润滑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喷淋润滑装置。由喷嘴和集油管组成,置于油管滚筒的正前下方。集油管上安装有若干喷嘴,当连续油管在油管滚筒上绕满一层时,通过喷嘴喷油润滑连续油管;另一种是摩擦润滑装置,采用上下合套结构。由上盖、下座、衬套、集油绵等组成。上盖和下座内部均为半圆通孔,半圆通孔内有同心半圆槽,两者采用销式联接,合在一起即为完整的圆孔和圆槽。衬套和集油绵也都由两块半圆环组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圆环。集油绵两端面各有一套衬套,均置于上盖和下座的圆槽内。当连续油管从该装置内部通过时,通过集油绵与其摩擦达到润滑的目的。
这两种结构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喷淋润滑装置通过喷嘴将润滑油喷出后,大部分喷到空中或其他地方,只有少部分润滑油淋到了连续油管,所以润滑油的利用率不高。当天气不好时,如遇吹风等,润滑油就会到处飞溅,污染生态环境,且这种润滑方式只能润滑连续油管的正面半圆,其背面半圆润滑不到,所以润滑效果也很不理想。
2摩擦润滑装置内部有两套衬套,安装于集油绵的两侧,当连续油管从该装置内部通过时,衬套就会对集油绵形成挤压,从而发生变形,然后就出现集油绵半边与连续油管接触,半边接触不到的情况,所以就经常出现半边润滑的情况;而且集油绵由于挤压变形,容易发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连续油管润滑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下座、衬套、集油绵、旋转销、固定手柄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套是带凹槽环形结构的一对半圆,集油绵直接放置于凹槽内,凹槽宽度与集油绵相同,衬套外环上设有凹形油槽,油槽内沿衬套的中心线设有多个油道孔,润滑油可以通过衬套油道孔流入集油绵。
有益效果:
由于衬套是带凹槽环形结构的一对半圆,集油绵直接放置于凹槽内,衬套形成整体结构,当连续油管在通过润滑装置时,集油绵就不会发生变形,提高了集油绵的使用寿命,储于集油绵中的润滑油能沿连续管表面连续不断的润滑连续油管,防止了连续油管被腐蚀,提高了连续油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油管导入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续油管导入装置的左侧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续油管导入装置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列对本实用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连续油管润滑装置采用上下合套结构。上盖1呈半圆环形,内环有一半圆槽。下座3呈凹形,其凹形内部为一半圆槽。上盖1和下座3的一端通过螺杆2和螺母6实现铰接,上盖1的另一端装有销轴8和螺柱9组成T形结构,使螺柱9可以带着销轴8旋转,下座3的另一端在相应位置有一吊眼孔,螺柱9旋转至吊眼孔时,手柄4拧入螺柱9后可将上盖1和下座3固定在一起。固定在一起后上盖1和下座3内部形成完整的圆孔和圆槽,圆槽内装有一套衬套11。衬套11为两块合套的半圆环,其外环中间位置有5mm的环形油槽12,油槽12内有8处油道孔13,直通内部,内环内部有一圆槽7。衬套11内装有一套集油棉10,集油棉10也为两块半圆环。
当需要润滑连续油管时,先将手柄4拧松以使螺柱9可以从下座的吊眼孔内旋出,然后将上盖1打开,取出半块衬套11,再取出半块集油棉10。当连续油管从内部穿过后,按上述相反过程安装固定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未经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86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