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0647.7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1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白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蜀能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9/04 | 分类号: | H01F29/04;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1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压 变压器 线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般110KV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为两个部分:高压及中压调压线圈,一般结构为高压线性正反调压,设立单独的调压线圈,中压采用中部调压方式,在中压线圈上直接抽分接头,然后各个分接头与开关联接完成调压的目的。中压绕组分接出头都是从中压绕组与低压绕组之间的漏磁空道中上下引出,这样在设计时就要加大中低压绕组之间的距离,使绕组尺寸增大,相应也增大了高压绕组的尺寸,也就是变压器整个体积将增大,对铜线、变压器油等造成极大的浪费;另外中压绕组分接头都是用相应截面的铜皮焊接、打磨、包扎、固定引出,操作工艺复杂,焊接不牢等缺点,从中压绕组内部上下引出的分接头多(6个),对引线的主绝缘布置很困难,引线排列很不美观;另一种中压绕组调压线圈结构为把分接匝数作成单独的调压线圈,调压线圈形式为圆筒式结构,线圈稳定性差,是把调压线圈放在低压与中压的漏磁空道之间,更要加大空道距离,同样分接头多、主绝缘布置很困难,引线排列也很不美观。
因此寻找一种更合理、更安全结构的调压线圈,以达到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简化工艺、安全可靠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该调压线圈结构不仅更合理、更安全,而且可以达到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简化工艺、安全可靠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包括中压调压线圈和高压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进行串联;所述中压调压线圈设置在高压调压线圈的上下两部分之间;所述高压调压线圈采用股间不换位的双螺旋结构;所述中压调压线圈采用多根并联的双螺旋结构;所述中压调压线圈的多根并联导线组内进行换位;所述中压调压线圈经三相联动正反调开关与中压绕组相连接,中性点在三相联动正反调开关内部联接好引出;所述高压调压线圈的上下部分串联后引出高压分接开关对应的位置相连,中性点从开关上引出;所述中压调压绕组的分接匝数为中压额定匝数±2×2.5%,高压调压线圈的分接匝数为高压额定匝数±8×1.25%;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和中压调压绕组均设置成单独的线圈,采用正反调压。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调压线圈上部距高压线圈首端净距>160mm,高压调压线圈下部距铁轭净距>120mm,所述高压调压线圈与中压调压线圈之间净距>160mm。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和中压调压线圈的尺寸偏差<1mm;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和中压调压线圈均采用4mm硬纸筒,外部采用用反锁撑条锁紧;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和中压调压线圈的上下端面都设置有20mm厚的端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将原来中低压线圈之间的距离为(26+a(分接线铜皮厚))mm变为22mm,相应高压线圈尺寸也减小了,达到了简化结构、工序,节约材料的目的;
2、保证了调压线圈有足够的电气强度、机械强度和良好的散热条件;
3、可在运行过程中切除调压匝数时,尽可能减少漏磁场的畸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高压调压线圈分接连接示意图。
图3为A相调压原理图。
图4为高压调压线圈接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线圈结构包括中压调压线圈和高压调压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进行串联;所述中压调压线圈设置在高压调压线圈的上下两部分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高压调压线圈采用股间不换位的双螺旋结构;所述中压调压线圈采用多根并联的双螺旋结构;所述中压调压线圈的多根并联导线组内进行换位;所述中压调压线圈经三相联动正反调开关与中压绕组相连接,中性点在三相联动正反调开关内部联接好引出;所述高压调压线圈的上下部分串联后引出高压分接开关对应的位置相连,中性点从开关上引出;所述中压调压绕组的分接匝数为中压额定匝数±2×2.5%,高压调压线圈的分接匝数为高压额定匝数±8×1.25%;所述高压调压线圈和中压调压绕组均设置成单独的线圈,采用正反调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蜀能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蜀能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06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