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0732.3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8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铁波;刘维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弗朗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04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具体讲是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在电路中起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及转换电路等作用的电子控制器件。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入回路的电流作用于继电器线圈时产生电磁感应,使得衔铁在电磁场作用下克服弹簧拉力而向线圈方向运动,从而带动衔铁上的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吸合,当输入回路的电流消失,使得电磁场消失,衔铁复位,从而带动动触点复位到与常闭静触点吸合的位置,这样,通过输入回路电流的改变,来实现输出回路的导通和切断。故继电器本质上是用小电流调控大电流的自动开关。
继电器包括基座、轭铁、线圈、衔铁、动簧片、带常开静触点的静簧片和带常闭静触点的静簧片,所述的带常开静触点的静簧片和带常闭静触点的静簧片固定在基座上,所述的动簧片下端被前述两个静簧片限位,所述的动簧片的上端与衔铁固定,所述的衔铁安装在轭铁上,所述的线圈固定在轭铁上,所述的轭铁固定在基座上。
现有技术的继电器存在以下缺陷:当所述的固定在衔铁上的动簧片在电磁场和弹簧的作用下在常开静触点和常闭静触点之间往复摆动时,动簧片的底端容易触碰到基座的顶板,这样,就干扰了动簧片的摆动,甚至使动簧片卡死在基座的顶板上,导致整个继电器工作失效;又由于触点与基座之间距离较小,不容易散热,故在高负载时产生的高温使得基座散发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会影响触点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避免动簧片与基座的顶板卡死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继电器,它包括基座、轭铁、线圈、衔铁、多个动簧片、多对带常开静触点的静簧片和带常闭静触点的静簧片,所述的带常开静触点的静簧片和带常闭静触点的静簧片固定在基座上,所述的动簧片下端被上述的两个静簧片限位,所述的动簧片的上端与衔铁固定,所述的衔铁安装在轭铁上,所述的线圈固定在轭铁上,所述的轭铁固定在基座上,基座的顶板上设有多个凹坑,每个凹坑位于每对常开静触点和常闭静触点顶板的投影之间。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基座的顶板上设有多个凹坑,每个凹坑位于每对常开静触点和常闭静触点顶板的投影之间,这样,底板为摆动的动簧片充分让位,避免了动簧片的下端与底板的顶板卡死,防止了整个继电器的工作失效;而且,凹坑扩大了继电器内部的散热空间,使得继电器的触点附近散热效果更好,避免了高负载时触点的高温使基座产生有害气体,保障了触点的使用寿命。
作为改进,所述的凹坑为圆弧状凹坑,这样的形状更有利于触点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基座,1.1、顶板,2、轭铁,2.1、凸起,3、线圈,4、衔铁,4.1、凹槽,5、动簧片,6、静簧片,7、常开静触点,8、常闭静触点,9、凹坑,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它包括基座1、轭铁2、线圈3、衔铁4、三个动簧片5、三对带常开静触点7的静簧片6和带常闭静触点8的静簧片6。所述的带常开静触点7的静簧片6和带常闭静触点8的静簧片6固定在基座1上。所述的动簧片5下端被上述的两个静簧片6限位,所述的动簧片5的上端与衔铁4固定。所述的衔铁4安装在轭铁2上,即所述的衔铁4的顶端通过弹簧10与轭铁2连接,所述的衔铁4的两侧设有凹槽4.1,所述的轭铁2一侧设有两凸起2.1,所述的凸起2.1间隙配合在凹槽4.1内。所述的线圈3固定在轭铁2上,所述的轭铁2固定在基座1上。基座1的顶板1.1上设有三个凹坑9,每个凹坑9位于每对常开静触点7和常闭静触点8顶板1.1的投影之间。所述的凹坑9为圆弧状凹坑9。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如:所述的凹坑9也可以为方形凹坑9;等。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弗朗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弗朗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0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音视频矩阵切换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LED球形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