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炉通风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1582.8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9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陆英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6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炉 通风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通风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炉普遍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电磁炉采用的通风散热结构中,一般将进风孔设置在电磁炉壳体底部,采用从壳体的底部进风,从壳体的侧面出风这种散热结构,其缺点在于:这种从底部进风的方式要求壳体底部与电磁炉放置平面之间的距离要足够大,才能有足够大的风量以足够大的风速进入到电磁炉内部,对需要散热的元器件进行散热。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整机放置在桌面上会看起来比较厚重。而且如果放置电磁炉的桌面上有积水,则可能出现积水被风扇从壳体底部上的进风孔吸进整机内部的情况,严重时会影响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将电磁炉内部与外界的通风孔设置在电磁炉壳体的四个侧面对电磁炉内部进行散热,避免从电磁炉壳体底部进风带来的整机外形厚重、桌面积水由壳体底部进风孔被吸进整机内部影响电磁炉正常工作等问题、外形轻巧美观的电磁炉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这种电磁炉通风散热结构,包括电磁炉的壳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壳体四个侧壁上均设有通风孔。
其中,可优选的,所述壳体四个侧壁中的三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进风孔,另一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出风孔。
其中,可优选的,所述壳体四个侧壁中的两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进风孔,另两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出风孔。
其中,可优选的,所述壳体四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进风孔,另三个侧壁上的通风孔为出风孔。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电磁炉内部与外界的通风孔设置在电磁炉壳体的四个侧面对电磁炉内部进行散热,避免了从电磁炉壳体底部进风带来的整机外形厚重问题,这样电磁炉底壳底部可以离桌面很近,整机可以做得很薄,从而使得整机外形轻巧美观;同时,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进风孔设置在壳体底部时,壳体内风扇高速转动时将桌面上的积水由壳体底部进风孔吸到整机内部影响电磁炉正常工作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通风孔的壳体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通风孔的壳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电磁炉通风散热结构,包括电磁炉的壳体101,壳体101四个侧壁上均设有通风孔10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在壳体(底壳)101四个侧壁上均设有通风孔102,其中三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进风孔,另一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出风孔。
在其它实施例中,通风孔的设置情况还可为:在电磁炉壳体101至少两个侧壁上设置通风孔102,保证至少其中一个通风孔102为进风孔,至少其中一个通风孔102为出风孔;为了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可优选的方式还有:在壳体101四个侧壁上均设有通风孔102,其中两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进风孔,另两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出风孔;或者,在壳体101四个侧壁上均设有通风孔102,其中一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进风孔,另三个侧壁上的通风孔102为出风孔。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磁炉内部与外界的通风孔102设置在电磁炉壳体101的四个侧面,不仅解决了电磁炉内部的散热问题,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进风孔设置在电磁炉壳体101底部带来的整机外形厚重问题,这样电磁炉底壳底部可以离桌面很近,整机可以做得很薄,从而使得整机外形轻巧美观;同时,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进风孔设置在电磁炉底部时,壳体101内风扇高速转动时将桌面上的积水由壳体101底部进风孔吸到整机内部影响电磁炉正常工作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15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