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1635.6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2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林振宇;万勇;黄春远;姚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34 | 分类号: | B29C47/34;B29C47/68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晖专利事务所 35201 | 代理人: | 林天凯 |
地址: | 350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头 塑料 管材 生产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材生产线,特别是一种管材生产线的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单螺杆挤出生产线主要由:单螺杆挤出机、蓝式挤出机头、真空箱、牵引机、切割机等组成。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挤出机头等辅助设备及其它生产条件的限制,一台挤出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规格单根的产品,要同时生产一种规格多根的产品或不同规格产品还需购置新的生产线,这就使公司的固定资产投入增加,投资风险增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提高挤出机生产线使用效率、又不会提高生产成本的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
一种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包括挤出机头,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的生产模具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挤出机头、分流器,所述的分流器具有物料入口及物料出口,所述的分流器具有与挤出机头数量相当的物料出口,各挤出机头的物料入口与分流器的物料出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在使用时,将分流器的物料入口与挤出机的出口相连通,由挤出机挤出的物料流经分流器后,经分流器分流由分流器的各出口流出,由分流器各出口流出的物料进入与分流器各出口相连通的挤出机头进行挤压,因而采用这种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通过在分流器的分流出口配置相同或不同规格的挤出机头,就可实现生产不同规格的或相同规格的多根的塑料管材,从而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线的产能,使用效率,从而起到降低管材生产成本的功效。
在分流器的物料入口处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具有物料入口及物料出口,所述的物料出口与分流器的物料入口相通。
通过连接件可方便的实现与挤出机等其它需要相连的物体相连通。
所述的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还包括有过滤装置,所述的过滤装置设置于连接件的前方。
在连接件的前方设置过滤装置,由挤出机挤出的物料经过滤装置再进入连接件及后续的挤出机头,从而可以有效的过滤原料当中的杂质,提高塑化效果。
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换网器,所述的换网器包括连接主体,连接主体内设置有物料流通通道,流通通道具有物料入口及物料出口,在连接主体上设置有将物料流通通道分隔成两半的过滤网,所述的过滤网与升降装置相连接,升降装置带动过滤网做升降运动以实现与连接主体物料流通通道的分合。
采用这种换网装置,在需要换网时,只需利用升降装置将过滤网提升,更换过滤网后,而后再通过升降装置将过滤网与物料流通通道相结合。从而实现快速更换过滤网,节省换网所需要的待机时间。一般待机时间为5-10分钟。
在连接主体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架,与过滤网相连的升降装置设置于升降支撑架上
所述的升降装置或为螺母丝杆升降装置,或为由带有成排插孔的杆件加插销构成。
本分流器的物料出口与挤出机头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件。
在分流器的物料出口与挤出机头之间设置沟通两者的中间连接件,可更加方便该模具的使用。
所述的挤出机头或为蓝式挤出机头,或为螺旋式挤出机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使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分流器使塑化后的熔融原料被均匀地分成两股或多股,提供给各自模具成型2、换网器可以有效的过滤原料当中的杂质,可快速换过滤网,有效地节省换网时间;3、能够充分发挥挤出机的生产能力,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4、能够同时生产多种或同种规格多根塑料管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多机头塑料管材生产模具
图2是实施例1的换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换网器的换网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挤出机头2分流器21分流器的物料出口22分流器的物料入口3中间连接件4过滤装置41换网器411连接主体412物料流通通道4121物料入口4122物料出口4123过滤网4124升降装置41241螺母丝杆4125升降支撑架5连接件51连接件物料入口52连接件物料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16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