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度风门可完全关闭式汽车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3366.7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6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凤;袁永峰;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10 | 分类号: | F24F1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刁文魁;翟羽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风门 完全 关闭 汽车空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温度风门可完全关闭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轿车空调的发动机上通常没有水阀,发动机冷却水和汽车空调装置的暖风芯体通常是保持畅通状态。冷暖一体的汽车空调装置部件,通常会因为温度风门位置和结构的原因造成整个汽车空调装置在自然通风状态时温升较高,给驾驶员和乘客很不舒服的感觉。同时较高的温升在夏季乘客使用空调时会降低空调的制冷效果,增加油耗。另一方面,温度风门设计的不合理,容易造成汽车空调装置内部风阻较大,降低整个汽车空调装置的换热效率。
原汽车空调装置的温度风门结构会引起汽车空调装置温升较高、汽车空调装置内部结构阻力较大。在环境温度20℃时,汽车空调装置出风口温升可达到4~5℃。风量450m3/h时,干工况汽车空调装置吹面模式风阻达到680Pa,引起较高的噪音和较大的功耗。原汽车空调装置在13.5V(DC)电压下,功耗达到419W,制冷模式下噪音为67dB。汽车空调装置高噪音和高功耗引起顾客的不满,影响汽车的销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降低汽车空调装置的温升和提高整个汽车空调装置的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结构的汽车空调装置,以使顾客在使用空调进行自然通风时吹出适宜的温度,同时降低汽车空调装置的功耗和噪音,改善汽车的销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温度风门可完全关闭式汽车空调装置,包括壳体、蒸发风机、模式风门、吹脚风门、温度风门、暖风芯体、壳体、以及蒸发器芯体,所述温度风门在空调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时,都能与壳体保持封闭。
所述暖风芯体的厚度为27mm、蒸发器芯体的厚度为60mm、制热状态时通风口尺寸为1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温度风门在壳体内的安装位置,减小了空气流经暖风芯体时的流阻,新设计温度风门在HVAC内的布置位置保证空调在制冷和制热状态时,HVAC内部风阻较小,从而降低了HVAC的噪音和功耗。试验证明,温度风门的位置的改变能有效地降低空调装置内部风阻。在13.5V(DC)电压下功耗为337W,比原HVAC功耗下降20%。制冷模式下噪音为65dB,比原来下降了2dB,大大降低了空调装置的功耗和噪音。
另外,本实用新型新设计的温度风门无论是在空调制冷状态还是制热状态都保证风门的密封性,都能减少制冷模式时从暖风芯体处的漏风量,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调的温升,避免空调在自然通风状态时吹出热风,同时提高空调制冷状态时的制冷效果。试验证明,原温度风门在常温20℃时,温升达到4~5℃;新设计的温度风门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温升1.62℃(行业标准为2.7℃),大大地改进了空调装置在自然通风状态时的舒适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和优点作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风门可完全关闭式汽车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主要显示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的改变;
图3对比图二显示调整前汽车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特点;
图4显示新设计温度风门的结构;
图5显示的原温度风门的结构;
图6显示新设计温度风门的结构;
图7显示原温度风门的外形;
图8显示新设计的温度风门关闭后的热风泄露状态;
图9显示原温度风门关闭后的热风泄露状态。
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如下所示:
16原暖风芯体 18原蒸发器芯体
152调整前温度风门轴位置 D16原暖风芯体16的厚度
D18原蒸发器芯体18的厚度 D19原制热状态时通风口尺寸
200汽车空调装置 21上壳体
22蒸发风机 23模式风门
24吹脚风门 25a、25b温度风门
26暖风芯体 27壳体
28蒸发器芯体 D26新暖风芯体26的厚度
D28新蒸发器芯体28的厚度 D29新制热状态时通风口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33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