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燃气炉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16315.X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2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郑本瑞;李传伍;胡道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本瑞 |
主分类号: | F24C3/04 | 分类号: | F24C3/04;F24C15/22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刘卉;曾忠群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燃气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特别是一种节能型燃气炉。
背景技术
燃气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燃气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世界性石油危机的不断出现,燃气(天然气、液化气、人工煤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节约燃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热量的传递不外乎三种形式:热对流、热辐射、热传导,而现有的燃气炉对锅体的加热方式是敞开式的,以致通过向外的热辐射和热对流所损失的热散较大,约有二分之一的热能被白白散失在空气中,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且还造成其附近的环境温度升高,所以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减少向外辐射的热损失而有效提高热效率和节约能源,而且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节能型燃气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及设置于所述炉体内的混气室、装置于混气室上的红外线辐射板及与所述混气室连通的引射管,其特点是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所述聚能反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周围的用于将红外线辐射板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射圈、与该内反射圈连接的外隔热圈,且所述内反射圈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的顶面。
其中上述内反射圈包括可与炉头配合装置的底环及与底环连接的反射环,该反射环与底环的夹角α一般要大于或等于90度而小于150度。为使本实用新型在燃烧时,能将向外辐射的热能通过内反射圈直接反射到放置于炉具上的锅体上而得到利用,上述夹角α的优选方案是大于120度而小于或等于135度。
为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热效率,上述内反射圈的外侧壁上涂有隔热层。
为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燃烧更充分及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的隔热保温效果,上述内反射圈与外隔热圈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上述外隔热圈上相应地开有空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炉体的红外线辐射板周围安装由内反射圈和外隔热圈形成且顶端高度高于红外线辐射板顶面高度的聚能反射装置,从而改变现有燃气炉的开放式燃烧为半封闭的内燃式燃烧,使得其在燃烧使用时,不仅可通过其内反射圈将向外辐射的大部分热能反射回来而使其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还可通过外隔热圈的隔热保温作用确保被内反射圈吸收的一部分热能不易向外传出损失,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炉具在燃烧时的温度,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内反射圈与外隔热圈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及在外隔热圈上相应地开有空气入口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燃烧更充分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又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的隔热保温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使用时燃烧充分、热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家庭及餐饮场所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1及设置于所述炉体1内的混气室3、装置于混气室3上的红外线辐射板4及与所述混气室3连通的引射管2,为有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热效果和节约能源,所述炉体1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5,所述聚能反射装置5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周围的用于将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射圈51、与该内反射圈51连接的外隔热圈52,且所述内反射圈51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的顶面。使得其在燃烧使用时,不仅可通过其内反射圈51将向外辐射的大部分热能反射回来而使其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还可通过外隔热圈52的隔热保温作用确保被内反射圈51吸收的一部分热能不易向外散出损失,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炉具在燃烧时的温度,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如图2所示,上述内反射圈51包括可与炉头配合装置的底环511及与底环511连接的反射环512,该反射环512与底环511的夹角α要大于或等于90度而小于150度。为使本实用新型在燃烧时,能将向外辐射的热能通过内反射圈51直接反射到放置于炉具上的锅体上而得到充分利用,上述夹角α要大于120度而小于或等于135度。上述内反射圈51一般采用镜面不锈钢冲压而成。为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热效率,还可在上述内反射圈51的外侧壁上涂有隔热层513。上述内反射圈51上装置有炉架6。如图2所示,上述外隔热圈52通过穿置于其底部的锁紧螺丝与炉头的配合装置而可靠连接于炉体1上,上述炉头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内反射圈51可靠连接于炉头上的扣环7。上述外隔热圈52一般由薄金属圈及涂置于该金属圈内壁上的红外线高温保温隔热涂料形成或由薄金属圈及装置于该金属圈内壁上的保温耐火材料(如石棉、耐火纤维等)形成。为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燃烧更充分及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51的隔热保温效果,上述内反射圈51与外隔热圈52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54,上述外隔热圈52上相应地开有空气入口53。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通入空气入口53、进气通道54而给炉具内的混气室补充空气而使其燃烧更充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能充分集中火力、防止热量散失、热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家庭及餐饮场所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本瑞,未经郑本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63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灶具阀体
- 下一篇:一种操作力加重的点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