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紫外线及超纳滤联用净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6537.1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6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肖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玉芳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32;C02F1/44;C02F1/50;C02F10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外线 超纳滤 联用 净水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设备,特别是供城乡家庭使用的饮用水的净水器的制造领域。
二、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据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自来水的主要消毒方法是加氯杀菌,虽然能去除大量细菌,但也存在着有害物质,尤其是水中的重金属,氯分子和亚硝酸盐等成分,同时输送过程、水塔贮存等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尽管将水煮沸,却无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过量摄入,能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对农村的影响最为严重,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亟待改善,我国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5%,饮用地面水的人口占25%,基本上是有条件的农户打井取水,无条件的就在江河、湖泊、水库、山沟里直接取水饮用,这些地下水普遍污染,甚至严重超标,尤其是地下水铁、锰、碱、悬浮物、胶体物、毒副产物、农药、细菌、泥沙、铁锈、固体杂质污染危害,即使是有井有水,也严重超标,无法饮用,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一般乡镇没有使用类似城市自来水的条件,乡镇人口直接以地下水或地表自然水系作为饮用水的来源,其现状是,农村的饮用水污染、严重超标,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上述污染的现状构成了对城乡人员健康的极大威胁。
公知的净水器产品设计构造较为筒单,其产品主要是基于对城市自来水的再净化,达到生活饮用水的目的而设计的,不能解决乡镇人口直接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等水源经净化后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成为直接饮用水的目的。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介质复合滤胆及精超滤一体便捷式净水器”(ZL200920082565.3)以及保健饮水器(CN2049223),二者均以自来水为水源,采用多功能复合滤料、PP纤维绵过滤片、麦饭石矿化、活性炭净化杀菌、超滤膜过滤处理成为生活饮用水。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结合我国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对地质灾害地区人口安全饮水工程相配套,目的是提供一种紫外线及超纳滤联用净水器,以解决城镇农村超标自来水或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源经净化后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问题。本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紫外线及超纳滤联用净水器,包括多介质过滤装置,纳滤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紫外线杀菌装置:其装置中设置有一夹层杀菌室,杀菌室下部右侧设置有进水口、上部右侧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紫外线杀菌灯设置在杀菌室的中部,杀菌灯的上部设置有插座、插座的上部设置有绝缘密闭盖;所述纳滤膜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紫外线杀菌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纳滤膜过滤装置:其纳滤膜膜壳的上盖上设置有旋接壳体的螺母,壳体上端设置有旋接上盖的螺栓,所述纳滤膜过滤芯设置在膜壳的中部,膜壳底部设置有进水口、顶部设置有排污口,膜壳上部右侧面上开有出水口;所述多介质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纳滤膜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多介质过滤装置:其密闭容器中设置有一环形筛板,筛板上遍布水孔,筛板表面设置有多功能复合滤料过滤层、远红外矿化球滤层,滤层上部设置有弧形布水器,筛板下方的筒体底部中心孔上固定有一由滤芯壳和超滤膜及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滤袋组成的滤芯,滤芯壳顶部遍布渗水孔,所述过滤芯设置在滤芯壳的中部,滤芯的下部设置有阀座,密闭容器的底部设置有脚架,密闭容器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密闭容器上部的右侧面设置有反冲洗排污口、密闭容器下部的左侧面设置有反冲洗入水口,滤芯壳下部阀座上开有出水口。
上述设计中,本新型采用三级多层过滤装置和紫外线杀菌装置,以针对城乡家庭饮用水处理的需要。如对城乡超标自来水和超标地下水及地表水来说,本新型对其进行多功能复合滤料过滤,远红外矿化球矿化后,再进行超滤膜和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滤袋过滤以及纳滤膜过滤和紫外线杀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玉芳,未经肖玉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65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