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8985.5 | 申请日: | 201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8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浩 |
主分类号: | H01H1/06 | 分类号: | H01H1/06;H01H1/50;B60Q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5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推杆 常开 触点 车灯 开关 总成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的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
二、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用的倒车灯开关总成一般分为常开型(两触点平时处于打开状态)与常闭型(两触点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其中,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的接触片与底座电极片上的触点之间的接触只能依靠各自仅有的一对触点。如果其中一个触点磨损过度或接触不良,则导致两触点即使接触也无法使开关正常使用而使开关失效,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触点之间为多点接触的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包括顶杆组件、壳体、接触片组件、底座组件和插座,顶杆组件的顶头、壳体与接触片组件之间设有绝缘密封垫圈,接触片组件与底座组件之间设有底座弹簧,接触片组件与底座组件的电极片之间为常开状态,所述的接触片组件和底座组件的电极片上的触点均为至少两对的多个触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后,接触片组件或者底座组件的电极片上的触点即使有其中一触点出现磨损过度、接触不良,但其他触点照样能够正常接触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多点接触、通电良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接触片组件(其触点为两对)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底座组件(其电极片触点为两对)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接触片组件(其触点为四对)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底座组件(其电极片触点为四对)的俯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汽车用推杆常开触点式倒车灯开关总成,包括顶杆组件(由顶杆3、顶杆弹簧4、顶头5等组成)、壳体2、接触片组件7、底座组件9和插座11,顶杆组件的顶头5、壳体2与接触片组件7之间(即顶头5与接触片组件7之间,且壳体2与接触片组件7之间)设有绝缘密封垫圈6(为公知技术),接触片组件7与底座组件9之间设有底座弹簧8,接触片组件7与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之间为常开状态,所述的接触片组件7和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上的触点均为至少两对的多个触点(图2、图3显示的均为两对,图4、图5显示的均为四对,也可以均为三对,等等)。
其中,壳体2外还套有“O”型圈1;顶杆3内设有顶杆弹簧4,顶杆3的内端部装有与顶杆弹簧4相连的顶头5,顶杆弹簧4的设置对接触片组件7上的触点与底座组件9上的触点接触后,外部推入动作行程未结束导致对顶杆组件的继续推入进行补偿(顶杆内部的顶杆弹簧4会因受力较大而发生弹性变形对顶杆3的继续推入行程进行补偿,避免了顶杆组件继续推入可能造成的接触片组件变形而导致开关总成损坏或性能下降);插座11内装有与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相连(通过锡焊点14)的插座端子10;绝缘密封垫圈的设置杜绝了底座组件因铆接到壳体里时密封不严实造成密封不良问题,并解决了壳体连电的现象。在所述的底座组件9上、并在接触片组件7处设有定位块13,底座组件9与定位块13也可做成整体结构,以有效防止接触片组件与电极片之间的触点接触错位。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组件7与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之间为常开状态,即顶杆不工作时,接触片组件7脱离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接触片组件与电极片分开,开关处于断电状态。如顶杆受力工作时,由顶头5将接触片组件7推向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使接触片组件7与底座组件9的电极片12之间的多个触点对应接触,开关处于通电状态。此时,即使有其中一触点出现磨损过度、接触不良,但其它触点照样能够正常接触工作,使开关处于通电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浩,未经陈文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89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