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型插套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9778.1 | 申请日: | 201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2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利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利和 |
主分类号: | H01R27/02 | 分类号: | H01R27/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胡志萍 |
地址: | 315314 浙江省慈溪***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型插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器用插套,特别是一种组合型插套,其主要用于各种转换器中。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在去国外进行工作、访问及旅游时,习惯随身携带手机、相机、mp3等电子产品,但是由于各国插头的标准并不统一,这些电子产品电量耗尽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插头而无法进行充电,于是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各种多用孔插座,其结构是由多个国家的插座简单的相互叠加组合而成,这样就使得转换器插孔总体尺寸偏大且不符合一些国家的安全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在实用新型名称是“组合型一体式插套”,申请号是“200820120418.6”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各种转换器的组合型一体式插套,其通过将一两极插套及一两极带地扁插套一体设计使得提供的组合型一体式插套具有经济、安全及紧凑的特点。但是,上述实用新型只利用了所述两极插套一侧的空间,并没用充分完善组合型一体式插套的紧凑性的利用,而且所述两极插套的也只能选择双用插套或者扁插套的其中一种,不利于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转换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经济安全,并且同时适用中国、欧美等多个国家插头的组合型插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合型插套,其包括一个面板、设置在所述面板下面的由L极插套和N极插套组成的第一两极插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两极插套一侧的一两极带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及N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呈倒八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位于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插孔的对称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型插套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面板下面的由L极插套和N极插套组成的第二两极插套,所述第二两极插套设置在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相对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同一侧且其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与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插孔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分别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连接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还分别与所述第二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连接一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两极插套和/或第二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为两极圆插孔插套。
优选地,所述第一两极插套和/或第二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为两极扁插孔插套。
优选地,在所述面板上,所述第二两极插套插孔轴线至所述三极插套插孔中心的距离在6至18mm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面板上,所述第一两极插套插孔轴线至所述三极插套插孔中心的距离在10至25mm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分别与三极插套的L极扁插套和N极扁插套以及所述第二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一体设计,焊接时只需两个焊点就可完成第一及第二两极插套和三极插套的三组插套的L/N极焊接,较之现有技术中每组插套的L/N极对应两个焊点,转换器整体焊点数量减少为三分之一,不仅节省了焊锡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转换器的安全性;所述第二两极插套及所述三极插套设置于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同一侧,将三极插套的E极设于所述第一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之间的对称线上,充分利用所述组合型插套的空间,不仅使得转换器面板结构紧凑,缩小了面板的面积,而且这种设计可适用中国、欧美等多个国家的插头,有效避免了因各国插座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不便;并且所述组合型插套包括第一两极插套及所述第二两极插套两组两极插套,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两极插套的选择更为多样化,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转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型插套的,所述第一两极扁插孔插套、第二两极圆插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组合的插孔在所述面板上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插套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第一两极扁插孔插套、第二两极圆插孔插套与竖折的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组合型插套底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利和,未经沈利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97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