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垂直裂缝导流能力评价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0163.0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8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何岩峰;姜全平;朱红卫;冯静怡;秦兴培;芮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3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裂缝 导流 能力 评价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行业中的裂缝导流能力的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裂缝导流能力是评价油井人工水力压裂效果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石油行业进行裂缝导流能力评价的实验装置全部采用模拟水平裂缝的导流腔室。然而,实际油藏中,由于受到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人工水力压裂在深层油层中产生的裂缝大多为垂直缝,在重力影响下,垂直裂缝中支撑剂的分布规律及裂缝导流能力与水平缝中大不相同,水平裂缝导流能力评价装置无法准确测量垂直裂缝的导流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只能模拟水平裂缝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垂直裂缝等非水平裂缝模拟的轻便型裂缝导流能力评价装置,该装置能模拟垂直裂缝中支撑剂的分布规律并准确测量垂直裂缝的导流能力。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左应力转换器的左下部外表面和右应力转换器的右下部外表面各具有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左右对称的斜面,左应力转换器的左下部和右应力转换器的右下部放置于压应力转换箱的箱体内,压应力转换箱的内侧上具有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对称的斜面,该两个对称的斜面与左应力转换器的左下部和右应力转换器的右下部的外表面的斜面角度相同且对应配合安装,形成一对楔形装置并接触于压应力转换箱上的压力转换斜面上,裂缝导流槽设置于左应力转换器和右压应力转换器的结合面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需增加水平方向的压力机或液压附件,仅利用楔形装置进行压力转向便可实现对垂直裂缝或非水平裂缝模拟和裂缝导流能力评价,本装置加压原理简单,结构合理,重量较轻,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A-A向放大图。
图中;1.左应力转换器;2.右应力转换器;3.差压传感器的测压孔;4.压块加紧孔;5.裂缝导流槽;8.进液孔;9.出液孔;10.压应力转换箱;11.压力转换斜面;12.支撑杆孔;13.导流槽内置钢板;14.O型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左应力转换器1的左下部外表面和右应力转换器2的右下部外表面各具有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斜面,该两个斜面左右对称,将左应力转换器1的左下部和右应力转换器2的右下部放置于压应力转换箱10的箱体内,压应力转换箱10的内侧上也具有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对称的斜面,该两个对称的斜面与左应力转换器1的左下部和右应力转换器2的右下部的外表面的斜面角度相同且对应配合安装,形成一对楔形装置。在右应力转换器2上横向设有压块加紧孔4,螺栓通过压块加紧孔4固定连接左应力转换器1和右应力转换器2,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此整体结构接触于压应力转换箱10上的压力转换斜面11上。
如图1-2所示,裂缝导流槽5设置于左应力转换器1和右压应力转换器2的结合面处,裂缝导流槽5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可为任意角度,在导流槽5内部放置两块导流槽内置钢板13,在两块导流槽内置钢板13之间铺有平砂砾,在右应力转换器2的前端凹槽处安放与裂缝导流槽5圈壁相吻合的O型橡胶垫圈14。
如图3所示,裂缝导流槽5其前后各连通进液孔8和出液孔9;上部连通2个差压传感器的测压孔3,液体通过外部流量计将液体从进液孔8处流入,经裂缝导流槽5从出液孔9流出,液体流经上部两个差压传感器3时会测出压力分布。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将左应力转换器1放在加砂支撑器上加砂,将右应力转换器2前端压入左应力转换器凹槽内,通过螺栓加紧孔4处螺栓加紧左右应力转换器,形成如图1结构。加砂和连接完成后,将连接到一起的左应力转换器1和右应力转换器2转为裂缝垂直的状态,并将其放入压应力转换箱10中,使斜面相吻合,裂缝导流槽5内部形成如图2所示的钢板-砂砾-钢板的结构,流体在砂砾部分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工业学院,未经江苏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01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