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摩托车机油泵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0220.5 | 申请日: | 201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5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曹科定;毛秀挺;王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科定 |
主分类号: | F16N13/20 | 分类号: | F16N1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5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摩托车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配套使用的机油泵产品制造技术,尤其指机油泵的安装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机油泵是保证摩托车汽油发动机正常冷却和润滑的重要配件,它转速高、使用频繁;目前常见的机油泵产品泵体内设有一对内、外摆线轮,它利用转轴驱动内摆线轮旋转,实现内、外摆线轮之间的啮合从而使机油产生工作压力。此类典型产品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2月25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一种摩托车润滑用机油泵”、专利号为ZL03233176.2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括泵体、设于泵体上的转子室及主轴孔,内、外摆线轮转子,主轴及设于其上的柱销,主动齿轮,转子室盖板及设于其上的一对月牙形油道......克服了背景技术或结构复杂、泵体厚,生产成本高,使用中可能造成发动机突然熄火;或工作时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弊病”。在此类产品中,尤其以GY50型机油泵为主要代表,它已成为国内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一款产品。但是根据广大用户的使用反馈,该类产品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异响发生率比较高,为此本专利申请人经研究发现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GY50型机油泵采用一个φ8定位孔及两枚安装螺栓作定位,而且φ8定位孔又不能与传动齿轮同心,故使用一段时间后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中心距易发生变化,使得异响机率加大;二是齿轮模数为2、齿数为33、变位系数为+1.35,齿轮形状饱满、齿形角太大,导致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后有明显的撞击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产品存在的异响发生率较高的缺陷和不足,向社会提供一种异响发生机率低、运行平稳、使用寿命长的高品质改进型摩托车机油泵产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改进型摩托车机油泵包括泵体和传动齿轮,所述泵体的外壁有三个安装孔;所述泵体内腔设有内摆线轮、外摆线轮和转轴,所述转轴的径向设有销柱与所述内摆线轮相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与所述传动齿轮相连接;所述泵体在安装所述内摆线轮、外摆线轮的端面设有与所述转轴同心的定位圆台。
所述传动齿轮中心设有金属内衬件,所述内衬件中心设腰形通孔与所述转轴相对应部位的扁势轴作径向连接。
所述传动齿轮中心设有与所述转轴外径相对应的内孔,所述内孔端面设有径向的凹槽;所述转轴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轴颈设有径向传动销;所述传动销嵌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传动齿轮在伸出于所述传动齿轮内孔的轴颈依次设有平垫和卡簧。
所述传动齿轮6的模数为1.5、齿数为47、变位系数为0。
本实用新型改进型摩托车机油泵,所述泵体在安装所述内摆线轮、外摆线轮的端面设有与所述转轴同心的定位圆台;安装时以所述泵体端面的定位圆台为基准置于发动机壳体对应部位,然后再籍以三枚螺栓经泵体外壁的三个安装孔作固定,可以确保发动机主动齿轮与机油泵传动齿轮的中心距维持恒定,异响发生机率大大降低;所述传动齿轮的模数改进为1.5、齿数47、变位系数0,从而使得齿形较传统的GY50型机油泵齿轮更加合理、转动平稳,有效消除了齿轮之间的撞击声。经实际检测,在同样的发动机转速下,本产品的油量是传统GY50型机油泵的1.4倍,更加适于用户使用。较现有技术产品相比较,具有构思新颖、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的特点,广泛适用于摩托车主机厂配套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2中齿轮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齿轮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型摩托车机油泵,包括三角形的泵体1和传动齿轮6,所述泵体1的外壁有三个安装孔11;所述泵体1内腔设有内摆线轮4、外摆线轮3和转轴5,所述转轴5的径向设有销柱15与所述内摆线轮4相连接;所述转轴5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1与所述传动齿轮6相连接;所述泵体1在安装所述内摆线轮4、外摆线轮3的端面设有与所述转轴5同心的定位圆台2。所述传动齿轮6的模数为1.5、齿数为47、变位系数为0,从而使得齿形较传统的GY50型机油泵齿轮更加合理、转动平稳,有效消除了齿轮之间的撞击声。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传动齿轮6中心设有金属内衬件10,所述内衬件10中心设腰形通孔12与所述转轴5相对应部位的扁势轴16作径向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科定,未经曹科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02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显示的数码摇摇棒
- 下一篇:膜式真空保温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