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段式收伞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2046.8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2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苏滨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滨棠 |
主分类号: | A45B25/14 | 分类号: | A45B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收伞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两段式收伞结构。
背景技术
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的伞具有简单结构,欲将伞撑开时,使用者需要以手动方式将伞由收合状推开至张开状态,为了方便使用,及更快速的将伞撑开,乃有人发明自动伞,自动伞于伞骨上装设弹簧,于近握持部处设卡扣结构,当于收合时,弹簧呈相对拉伸或压缩状态,并通过卡扣结构将伞骨的下巢卡扣于收合状态,当使用者欲将伞撑开时,仅需按压卡扣结构的一控制钮,将下巢与卡扣结构松脱,通过弹簧所提供的弹簧力以及伞骨间的联动关系,伞将自动并迅速撑开至张开使用状态,故称为自动伞。
自动伞虽有自动并迅速撑开的优点,但是因为收伞过程自动伞内的弹簧呈相对拉伸或压缩状态,所以对于力气较小的人可能不易一次就将伞收起来,有可能于收伞收到一半的过程因为雨天手滑、力量不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伞再度张开,而不知情的人亦有可能会被意外撑开的自动伞打伤或伤到自己。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新型背景中,为了符合产业上某些利益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伞结构,可用以解决上述传统自动伞未能达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两段式收伞结构,其包含第一卡扣以及第二卡扣,于第一段收伞过程通过第一卡扣将其下巢元件扣住,而不需要一次将伞收起来,因为收伞过程自动伞内的弹簧呈相对拉伸或压缩状态越接近完全收伞所产生的张力越大,并且于第二段收伞过程通过第二卡扣将其下巢元件扣住达到完全收伞。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两段式收伞过程中,避免于第一段收伞的过程中,误触按压元件(或称开关)导致自动伞再度张开,而打伤路人或伤到自己,简而言之,于第一段收伞过程中,再度压按触压元件不会使伞再度张开。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两段式收伞结构,其包含一按压元件,通过第一次触碰按压元件可以达到自动开伞,并且第二次触碰按压元件可以达到收伞的前置动作,即被撑开的骨架会因第二次触碰按压元件会呈下垂且可收伞状。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两段式收伞结构,其包含一基座、一第一U型卡扣以及一按压元件。基座具有一中空通道,于中空通道侧壁具有两个弧形凹槽,分别为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第一U型卡扣的中段具有一第一扣合部,且第一U型卡扣通过一弹性元件装设于第一凹槽中,使得第一U型卡扣于第一凹槽中能弹性活动。按压元件包含一第二U型卡扣、一ㄇ型元件以及一活动开关,第二U型卡扣中段具有一第二扣合部,且第二U型卡扣固接于按压元件的一端,且第二U型卡扣通过一弹性元件装设于第二凹槽中,ㄇ型元件其中段部枢接于按压元件的另一端,且活动开关枢接于按压元件的中段部。
因此,上述方案中将伞具分成二段收伞,能有效的解决了对于力气较小的人可能不易一次就将伞收起来,或是有可能于收伞收到一半的过程因为雨天手滑、力量不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伞再度张开,而不知情的人亦有可能会被意外撑开的自动伞打伤或伤到自己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收伞结构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收伞结构的收伞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收伞结构的收伞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收伞结构的收伞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扣合部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扣合部示意图;以及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收伞结构的收伞前置动作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两段式收伞结构 110基座
112中空通道 114A第一凹槽
114B第二凹槽 116定位开口
118凸出部 120第一U型卡扣
122第一扣合部 130按压元件
132第二U型卡扣 1322第二扣合部
134ㄇ型元件 136活动开关
140下巢元件 142孔洞
144凸出结构 146两侧翼
150固定元件 160手把外壳
170子弹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滨棠,未经苏滨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20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